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7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这篇文献当时只有手抄稿,并没有正式发表过,目前已找到两种外文版本(见如表)。

版本相关信息
俄文版1957年,苏共中央把原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档案移交给中国共产党。其中,有俄文版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共15条,其中第11条有标号,但注有“遗漏——译者”字样,无具体内容。该版本译成的中文稿得到了董必武的认可。
英文版1960年,美国学者韦慕庭在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发现了该校学生陈公博(中共一大代表)1924年的硕士论文《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附录一为英文版《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经对照,该英文版与俄文版内容基本相同,仅具体文字稍有出入。同标为15条,其中第10条后直接为第12条,没有第11条。

——摘编自《文献中的百年党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种版本说明其获得党史专家认可的理由。
2024-08-29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近代中国出现的三次中西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湖南出现了三次人才群起的局面:一是以魏源、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开眼看世界”和洋务运动时期,全国一度出现了“无湖南人不成衙门、无湖南人不成军队”的局面;二是以谭嗣同、黄兴、蔡锷、宋教仁为代表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曾经“以守旧闻天下”的湖南成了最有生机的省份;三是以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彭德怀、贺龙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南籍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杰出人才灿若群星。

——摘编自郭辉东《中西文化融合与湖南近代人才群起》

材料二:回顾历史,中国从鸦片战争后走上学习西方、模仿西方发展模式的道路。英国模式、日本模式均未能使中国的发展有所起色。进入20世纪,除了英国模式、日本模式、美国模式外,苏联模式也成为可供选择的“样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几经挫折,终于创造性地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中国也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中国的发展经验也被其他国家视为“中国方案”。

——摘编自杨晓娟、姜红明《中国现代化演进的历史向度:从西学东渐到文明创生》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阶段概括近代中国三次中西文化融合过程中的思想转型。
(2)根据材料,围绕近现代中外文化碰撞,以“人才·模式·中国道路”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3 . 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不乏爱国主义,从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过零丁洋》诗篇……都洋溢着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然而,只有五四精神才第一次把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传统的爱国主义具有了现代性的神髓。”对五四运动爱国主义的“现代性”理解最准确的是(     
A.思想启蒙与救亡图存紧密联系B.南方行动和北方行动相互配合
C.学生先锋与工人运动交相呼应D.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改良相结合
昨日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综合测试(一)历史试题
4 . 陈独秀在创办《新青年》月刊时,曾表示:“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批评时政,非其旨也”。 而他和李大钊在1918年12月创办的《每周评论》时则希冀以此周刊来评判现实的政治,以此来消除人们对现实政治的冷漠,促使人们认清世界之大势等。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周刊比月刊更能满足社会需求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C.思想解放已奠定政治变革基础D.北洋军阀政府践踏了民主制度
7日内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开学)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历史的发展变化往往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其中思想文化的变革尤为关键。中国近代史上,随着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腐朽,中国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开始觉醒,并引发了一系列的思想变革。

——据周宝红《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启蒙与觉醒》等

请结合中国近代史,以某一思想变革或知识分子的觉醒为例,评述其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要求:自拟题目,史论结合,观点正确,结构完整,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7日内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靖远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作为公开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的机关,并创办了机关刊物《劳动周刊》。11月,党中央要求各地党组织“必须有直接管理的工会一个以上”。在党的领导下,各地工人补习学校和产业工会组织相继建立。这些活动(     
A.体现出党对宣传工作的重视B.探索出领导革命的成功道路
C.推动了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D.为共产党的壮大创造了条件
7日内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5届广西南宁市普通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历史试卷
7 . 蔡和森同志在1924年写成的《社会进化史》目录(节选)如下:
绪论有史以前人类演进之程序
第一篇家族之起源与进化 …
第二篇财产之起源与进化 第一章个人财产之起源
第十四章近世资产阶级财产之发达 第三篇 国家之起源与进化

第十章近世社会之必然崩溃
对此解释合理的有(     
①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文献②为国共合作提供重要思想理论来源
③对恩格斯思想有吸收和借鉴④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A.①②B.①③④C.①③D.①②④
7日内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下根来。下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个相关主题及其场景:

主题场景
翻译者让更多人品尝到真理的味道浙江义乌分水塘村,《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1920年在此问世。完成这项事业的学者陈望道“费了平时译书的五倍功夫”,精心翻译《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著作在中国的翻译、研究与传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不可少的一步
重视调查研究,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江西赣州寻乌县,毛泽东在此做了一项社会调查。调查共进行了十多天,包括当地苏维埃干部、杂货店主、手工业者、贫民等不同职业与经历的11人参与毛泽东主持的调查会,毛泽东认真记录下他们的陈述,日后整理出了8万多字的《寻乌调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相继写下了《实践论》《矛盾论》《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文章。要求在党内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作风。1945年,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摘编自陈彧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场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7日内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910月,朝鲜人安重根于哈尔滨火车站刺杀了曾任日本总理大臣和首届朝鲜统监的伊藤博文。19108月《日韩合并条约》的签署,标志着日本对朝鲜殖民统治正式确立。刺杀事件发生后,安重根的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并多次被改编及搬上戏剧舞台(详见表)。

时期概况
辛亥革命前代表剧目有传奇剧《藤花血》《亡国恨传奇》、说唱鼓词《英雄泪》、粤剧《安重根行刺伊藤侯》、话剧《东亚风云》等,安重根在剧中被塑造为“豪杰”“盖世英雄”形象,剧作中所蕴含的褒贬、爱憎明确。
辛亥革命后至五四运动前安重根题材的戏剧有所沉寂,1915年后有所复苏,其间《朝鲜亡国演义》《朝鲜痛史》《日本灭高丽惨史》《亡国影》等历史演义大量涌现。除旧剧重新排演外,亦有《朝鲜闵妃》(后被迫更名《新镜花缘》,后半部分情节主要描述的是闵妃被日本人残杀后,朝鲜义士的举动)、《朝鲜亡国记》、《卖国奴》(以朝鲜末代总理为主角,揭露朝鲜义士刺杀伊藤博文的必然性)等新剧出台。
五四运动后安重根题材的戏剧编演活动以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为主体,20世纪20年代“五七”和“五九”国耻纪念,1923年收回旅顺、大连租借地运动期间,1925年五卅惨案和1928年济南惨案爆发后,相关戏剧的编演较为活跃。

——据张会芳《英雄·亡国·国贼:辛亥革命前后安重根题材戏剧的叙事转移》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民初中国编演安重根题材戏剧的特点,并说明中国编演这类戏剧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安重根题材戏剧在近代中国编演的因素。
7日内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下图是中共革命及其组织的地理综合分区示意图( 1921—1945)。图中华中成为革命核心区的原因是(     

A.国民革命的蓬勃开展B.解放军开展战略反攻
C.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D.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
7日内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阳光调研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