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挽救民族危亡

材料一   遭逢“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晚清一批读书人逐渐认识到,唯有实行变法才能救亡图存。维新思想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的《变法通议》等文章,更是明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1)结合所学,列出材料一中“大变局”的具体表现。写出康有为为戊戌维新运动提供理论依据而撰写的两部著作名称。简述这场运动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摘自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历史背景,分析三民主义的积极意义。

材料三   关于义和团运动的部分研究资料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末教案》(晚清的“教案”即民众与教会纠纷或冲突的案件,此书收录大量与义和团兴起有关的“民教冲突”案件)
劳乃宣《义和拳教门源流考》1899年(劳乃宣时任直隶吴桥知县)
袁昶《乱中日记残稿》1900年(袁昶为清朝大臣,因反对义和团被朝廷处死)
《直隶总督裕禄折》1900年,见《义和团档案史料》
《窦纳乐爵士致索尔兹伯里侯爵函》1900年,见《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窦纳乐时任英国驻华公使,索尔兹伯里时任英国首相)
普特南·威尔《庚子使馆被围记》1900年(普特南·威尔为当时英国在华记者)。
《论义和团事中国与列强之关系》,《清议报》1900年(《清议报》是梁启超主办的立宪派报纸)
《军机处寄各省将军督抚上谕》1900年,见《义和团档案史料》
《议和难善后更难说》,《汇报》1900年(《汇报》为晚清商业性报刊)
《论列强对中国之政策即中国之前途》,《清议报》1900
佚名《拳匪起祸李鸿章外交文件》1900
《惩前乱而毙后患说》,《(上海)万国公报》1900年(《(上海)万国公报》为美国传教士创办的教会报刊)
文悌《庚子西幸纪程》1901年(记载慈禧太后西逃和回京,文悌时任河南府知府)
吉田良太郎、八咏楼主人《西巡回銮始末记》1902年(记载慈禧太后西逃和回京,作者身份不详)
支碧湖《续义和拳源流考》1906年(支碧湖为清朝进士,曾任知县,参与镇压义和团)

材料四   探究主题

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和起源
清政府与义和团运动
外国列强与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对晚清时局的影响
(3)按史料类型,将材料三中的文献史料进行分类并写出对应的序号。参考材料三中的研究资料,从材料四中任选一个主题,列出3-5个相关参考资料的序号。

材料五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一条自己特色的革命新道路。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4)依据材料五、结合1927年—1934年之间的相关史实,指出中国共产党“掌握武装力量”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井冈山根据地建立后,中国革命走上了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
2024-01-20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延庆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伟大梦想。近代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实现民族复兴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材料一   《天朝田亩制度》记载:“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1861年,曾国藩在《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中说:“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1905年孙中山创建同盟会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21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1)依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中国近代各阶层对社会发展的理想。结合所学,分析各阶层理想不同的原因。

材料二   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经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显而易见,要想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清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

——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向美国人民呼吁》(1904831日)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说明孙中山为此所进行的努力。

材料三   1930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四   匪区的组织很完善——如乡有乡政府,村有村政府,区有区政府,故我们很不容易得到他们的行踪。他们呢?我们一举一动都知道了。他们能得到百姓的帮助的缘故,因为匪区的民众都分了田地。

——某国民党军官的信(1931年)



            1929年-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
(3)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概述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壮大的条件。
2023-12-24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育才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革命歌谣革命歌谣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路走来的有声记忆。

建党初期,为了加紧革命宣传,中国共产党通过了《教育宣传问题议决案》,要求“当尽力编著通俗的歌谣小册子”。大革命时期,瞿秋白谈到“五卅运动”以后的社会状况时说:“听说上海街头巷口无一处没有不反对外人的招贴,无一处不唱反对外人侵略的歌谣。”

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歌谣在革命运动中开始扮演重要角色。川陕苏区的《工农永远是主人》《加紧春耕》《戒烟歌》等歌谣巧妙地将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编入其中。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积极创作革命歌谣唱述新生活,如《插秧曲》中唱到:“一、二、三……绿映映……插得整齐又好看……我们是苏维埃公民,都得参加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歌谣迅速发展。结合当时的实际武装斗争所创作的《抗战动员歌》《杀敌歌》《收回失地保家乡》等抗战主题歌谣,面向群众和士兵四处传唱,一些革命歌谣还记载着日军的罪恶和中国人民的愤怒。此外,反映陕甘宁边区人民参与民主政治高涨热情的《乡选歌》等歌谣,也深受群众喜爱。

解放战争时期,老百姓创作热情高涨,对传统歌谣的改造日趋成熟。歌谣《停止打内战》《开会讨论来分田》《千年奴隶当了家》等在解放区广为传唱,传递出广大人民群众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摘编自邓登瑶《革命歌谣的演进历程、鲜明特征及价值意蕴》


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阐释革命歌谣的发展和时代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