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12 道试题
1 . 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矿业法》规定:“铁矿、石油矿、铜矿及适合炼冶金焦之烟煤矿,应归国营,由国家自行探采;如无自行探采之必要时,得出租探采,但承租人以中华民国国民为限。”这一规定
A.表达了经济民族主义的诉求B.获得社会各界广泛支持
C.为持久抗战提供了经济支撑D.致力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2021-04-21更新 | 943次组卷 | 20卷引用: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联盟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下图中阴影区域所代表政权提出的口号是(     

   

A.“天下一家,同享太平”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打倒列强,除军阀”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 . 1931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开始进行人民政权的探索与实践,但是农民根本弄不清“苏维埃”是怎么回事,广东的农民知道著名共产党人苏兆征,因此就把苏维埃当成苏兆征的弟弟;而湘赣边区的农民则管苏维埃叫“埃政府”,因为当地方言“埃”就是我的意思。材料反映了
A.中国共产党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B.“左倾”教条主义严重束缚中国革命
C.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建立
D.一些农民拥护“苏维埃”,但不理解“苏维埃”一词的含义
2022-05-02更新 | 463次组卷 | 8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共关系彻底破裂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很快就走上了苏维埃革命的道路。在中国推行的俄国苏维埃革命模式,很快就遇到了中国政治、经济以及革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次次武装暴动的失败,清楚地证明了在中国不可能像俄国那样一下子掀起全国革命的形势。实行农村武装割据不可避免地成为共产党人的唯一选择。然而,无论是中共中央还是当时负有指导中国革命责任的莫斯科,都没有及时地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这一重要特色。直到1930年秋天之后,中共中央的工作重心才开始逐渐地从城市转移到了农村。

——摘编自杨奎松《中国近代通史:内战与危机(1927~1937)》


根据材料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以“工农武装割据”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5 . 如表1920~1936年中国重要基础工业发展情况表,根据如表可知,当时(     
时间电力工业煤炭工业生铁
1920年772   百万千瓦14.2 百万公吨436815 吨30000   
1936年1724 百万千瓦26.2 百万公吨958683 吨556347 吨
增长率9.4%7%9%40%
A.中国民族工业彻底摆脱束缚B.国内政局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C.国民政府实业政策无甚成效D.中国重工业发展仍较为落后
6 . 1932年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正式开始营业,江西工农银行随之取消,其发行的铜元票全部收回;闽西工农银行虽未停止营业,但其货币发行权被停止。7月,国家银行开始发行货币,中央苏区的货币进入统一发行时期。此举(     
A.意在抵制法币渗透B.冲击了国统区金融秩序
C.力求统一国内市场D.体现了根据地发展态势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遵照政府要求,从小学到中学,从国语到历史、社会、常识、公民、英语、音乐、地理等课本,都把塑造孙中山的“国父”形象作为教科书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目的是
A.为其反共政策提供合法性B.提升教育近代化水平
C.加强民众对政府的认同感D.凝聚民意以抗敌御侮
2022-05-31更新 | 438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六校联盟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六次联考历史试题
8 . 1934年,《红星画报》刊载漫画《支部应成为游击队的火车头》,这幅漫画
A.强调了政治建军的重要性B.反映了红军规模在不断壮大
C.指出了游击战的现实作用D.宣传了中央苏区的建设成就
2022-02-26更新 | 45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9 . 1930年10月,毛泽东在《兴国调查》列举了贫农在12个方面得到的利益,包括:贫苦农民“取得了政权”;贫农“成了农村中的指导阶级”,中农也“与贫农雇农一起有了话事权”,他们“在乡区两级苏维埃中担负工作的,约占百分之四十”。这说明当时
A.革命新道路探索取得成果B.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展迅速
C.贫雇农成为革命领导阶级D.中共中央放弃了苏联模式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雨里格绵绵,介支个秋风寒;树树里格梧桐叶落尽,愁绪里格万千压在心间;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这是脍炙人口的红色歌曲《十送红军》的部分歌词。歌词反映的的历史背景是
A.南昌起义后红军进军井冈山B.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进行长征
C.军队出征奔赴前线抗击日寇D.军队撤出根据地同国军决战
2022-03-09更新 | 459次组卷 | 7卷引用: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2022届高三3月联合统一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