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4 道试题
1 . 下图所示为20世纪30年代的漫画。这可用于研究(     

      

A.红军长征时期的英勇奋斗B.中共宣传动员的方式方法
C.中日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D.革命统一战线的发展壮大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3年太平军定都天京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平分土地的方案:“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关于产品分配,实行圣库制度,“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试图通过这样的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但不久,鉴于粮食供应紧张,在安徽、江西等地重新“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土地思想的核心。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指出:“关于民生主义,其原则……是平均地权,即由国家制定土地法、土地使用法、土地征收法及地价税法,以防止‘土地权之为少数人所操纵’;‘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具体方法是通过核定地价,征收土地税的办法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分给佃农。1930年,国民政府出台了《土地法》,该法三章七十六条,无一条议及“平均地权”,无一条议及“耕者有其田”。

——摘编自沈昊,姜秀玉《近代以来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的探索与启示》

材料三   1947年,为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革命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中共中央于19479月在西柏坡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第一条,废除封建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第六条,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第十一条,分配给人民的土地,由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其自由经营、买卖及在特定条件下出租的权利。通过土改,广大的贫雇农翻身成为自耕农,翻身的农村青年积极参军参战。土地法大纲的贯彻实施成为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基本条件之一。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土地制度三次探索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以来中国土地制度三次探索的认识。
3 . 如图为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财政状收支状况示意图,这种状况(     
A.保障了国内政局的稳定B.不利于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
C.有力抵制了日本的侵略D.推动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4 . 20世纪30年代,描绘福建龙岩县一位老婆婆拿到政府颁发的“耕田证书”后喜悦心情的民谣广为流传。其内容为:“阿婆苦了几十年,军队来后分了田……香糯酿酒美又甜,酒甜难比有了田;酒甜只能甜一时,有田就能甜年年。”这一民谣的传播(     
A.有利于中共土地革命的开展B.反映了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体现了革命统一战线逐渐壮大D.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5 . 1931年,闽浙赣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府在江西德兴苏区设立了四大对外贸易处,履行“管理并监督苏区与非苏区的贸易,流通苏区与非苏区的经济”的职能,落实“保护贸易自由,准许外商经商”的政策。该做法旨在(     
A.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B.贯彻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
C.探索统一战线新路径D.改变农村的小农经济结构
2023-11-03更新 | 516次组卷 | 7卷引用: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1937年至1940年的延安有三种话语体系:一是“五四”话语,即平民主义,作为一种政治观念,平民主义是近代民主思想发展、演变的结果,这一思潮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普遍流行,认为此前的改革和革命的失败,都是由于平民没有觉悟,没有被唤醒;二是俄式马克思主义话语,即从江西延续下来的布尔什维克话语,特别在党的建设和政权建制方面,出现“苏维埃”“人民委员会”“卡尔·马克思高级党校”等表述;三是已经登场的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以革命、抗战为主题,将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结合起来。

——摘编自李永进《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话语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任选一个话语体系,围绕“中国革命历程”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28年,国民政府通过《海关进口税则》,把进口货物分为七类,其税率为7.5%—27.5%不等;1931年1月,又把进口货物分为十二类,最高税率提高到50%;1933年更是把最高税率提高到80%。关税也由1913年占财政总收入的21%,上升到1931年的51%。这表明当时(     
A.列强扩大商品输出以抢占国内市场B.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
C.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得到一定改善D.关税自主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2023-10-28更新 | 723次组卷 | 15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如表所示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人口的土地占有状况。这一状况可说明当时(     
成分占有田亩数/亩人数百分比/%土地百分比/%
佃农、雇农、游农55.00
贫农1—1019.806.00
中农10—3010.8018.00
富农30—508.1018.00
中小地主50—1004.0518.00
大地主100以上4.2540.00
A.民主革命快速发展的客观条件B.民族危机冲击了小农经济的地位
C.国民政府乡村治理成就较显著D.土地革命推动了农村社会的转型
2023-10-28更新 | 137次组卷 | 8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模拟考历史试题(A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这是中共中央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的一次会议,是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的会议,是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这次会议是(     
A.中共一大B.八七会议C.遵义会议D.中共七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如图为黄镇在长征时期创作的《泸定桥》,该画作将泸定桥置于画面上方,强化出桥体和河水之间的落差,营造出危险、逼真的场景效果。作者意在(     

A.弘扬革命热情B.营造真实氛围C.展示乐观精神D.凸显忧患意识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