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6 道试题
1 . 下表是1920年与1936年中国各项经济对比,由此可知(     
时间电力工业煤炭工业生铁
1920年772百万千瓦14.2百万公吨436815吨30000吨
1936年1724百万千瓦26.2百万公吨958683吨556347吨
增长率9.4%7%9%40%
A.经济危机未波及中国B.西方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民族经济得到了发展D.工农比例不协调得到明显改观
2023-01-27更新 | 152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近代中国农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5-1927)这一时期的全国农业仍然是传统的封建性个体农业。商业性农业虽然明显扩大,但产品仍以家庭自给为主,市场交换为辅;农业雇佣劳动和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经营地主、富农经济虽有发展,但基本依靠家庭劳力的个体小农经营仍占绝对统治地位。至于农业生产力,依然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仅局部有所发展。从全国范围看,无论农业生产条件、生产结构、单位面积产量还是农业生产技术、劳动生产率,都无突破性进展。诚然,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东北、内蒙古个别地区的土地开发和农业生产的发展,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某些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个别地区或单位对生产工具、作物品种、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改良,少量农业机器、化学肥料的进口和使用,农业教育的举办和国外近代农业科学知识的传播等。但这些发展变化是局部的和个别的,对当时农业生产和全国经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

——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

材料二1927-1937年间,由于历史的积累,全国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呈现继续恶化态势。1932年全国农业恐慌大爆发,最终导致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破产。1935年农村经济开始复苏,但直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仍未恢复到农业恐慌前的水平。因为自然灾害频繁而损失惨重,农业收成不稳,土地产量起伏波动,但均低于“常年”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也在下降,既大大低于清代前期的水平,也比20世纪20年代减少了将近一成。所有这些,都无法证明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农业生产有重大发展。

——刘克祥《1927-1937年农业生产与收成、产量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甲午战后至民国前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农业生产衰退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34年,蒋介石发起了旨在通过改良民众日常行为而复兴“固有道德”的新生活运动,其中心准则为“礼义廉耻”,强调其为“古今立国之常经”,将其新解为:“礼”是“规规矩矩的态度”,“义”是“正正当当的行为”,“廉”是“清清白白的辨别”,“耻”是“切切实实的觉悟”。这表明新生活运动(     
A.丰富了传统思想的内涵B.衔接了古代与现代的心理断层
C.成了维护统治的工具D.塑造了有理想有道德的新公民
2023-01-16更新 | 251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20世纪30年代的农村建设运动中,晏阳初提出:“我们不愿安居太师椅上,空作误民的计划,才到农民生活里去找问题,去解决问题,抛下东洋眼镜,西洋眼镜,换上一副农夫眼镜。换句话说,我们欲‘化农民’,我们须先‘农民化’。”这反映出这一时期(     
A.知识分子与农民运动紧密结合B.社会形成了农村建设的热潮
C.土地革命运动在全国蓬勃开展D.国人对社会改造道路的探索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部中国共产党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过程;也是将实践经验升华,先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创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向前发展的过程。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历程,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可概括为三个历史时期。即:中国共产党成立至新中国的成立阶段、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历史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以来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过去是、今后也仍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摘编自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


根据材料,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6 .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通过的《地方苏维埃政府暂行组织条例》正式将乡、市苏维埃确立为苏维埃政权的基础组织。乡、市苏维埃代表不脱离生产,散布在群众中,将上级苏维埃的指示传达到群众中,并将群众的意见反映到苏维埃政府,同时切实解决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由此可知,中共苏维埃基层政权建设(     
A.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B.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贯彻了“主权在民”原则D.仿效苏联基层政权建设模式
2023-01-15更新 | 169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迫切需要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这个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完成。从广东出发向长江发展的一九二六年到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因为无产阶级没有坚决地执行自己的领导权,被买办豪绅阶级夺取了领导,以反革命代替了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乃遭遇到暂时的失败。中国无产阶级和农民在此次失败中,受到很大的打击,中国资产阶级(非买办豪绅阶级)也受了打击。但最近数个月来,工农阶级在共产党领导之下的有组织的城市罢工和农村暴动,在南北各地发展起来。军阀军队中的士兵因饥寒而酝酿着很大的不安。……中国的民主革命的内容,依国际及中央的指示,包括推翻帝国主义及其工具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民族革命,并实行土地革命,消灭豪绅阶级对农民的封建的剥削。这种革命的实际运动,在一九二八年五月……以后,是一天一天在发展的。

——摘自192810月毛泽东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写的决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毛泽东对民主革命形势的分析。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毛泽东观点的认识。
2023-01-15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1927年 6月,毛泽东提出“山区的上山,滨湖的上船,武装保卫革命”的主张,随后 他回湖南,作出了让农会会员和农民自卫军“上山”“进湖”,保存革命实力,以待时机的工作部署。这体现了毛泽东(     
A.践行“工农武装割据”理论B.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C.推动土地革命的不断发展D.探索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提议建立专门的党内监察机构。1918年设立工农检查院,旨在提高其在行政部门内部开展监察工作的效率。然而在国内战争末期,列宁迫切希望改组工农检查院,提出要在党内建设监察制度,设立中央监察委员会,独立开展工作。 此后,俄国存在着两套并行的监察机构——工农检查院和史央监察委员会。自1920年后的近三年里,两部门分别负责党和苏维埃的监察工作。监察权由两个部门同时行使易导致职责不分的情形。因此,列宁提议两个机构合并,增进同群众的联系,使工作更加“接地气”。

——摘编自姚天宇《列宁关于党和苏维埃监察制度构建研究》

材料二   苏俄的监察制度对中央苏区有着明显的示范作用,随着苏维埃运动在中国的进展而移植到苏区。中国共产党为了保障监察机关取得实效,首先在监察形式上除采取自上而下的监察方式,还积极吸纳列宁所倡导的“应该有多种多样的自下而上的监察形式和方法”。中共同时也制定了一系列包括宪法在内的各种法律法规。中共各级领导人还极力倡导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毛泽东在此期间大声疾呼“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苏维埃时期中共依据不同的革命形势要求,及时地修订了相关法律条文的规定,适应革的需要。

——摘编自谢建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监察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列宁设立和改革监察机构的动机。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央苏区监察制度的特点,并分析苏区监察制度建立的影响。
2023-01-13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如图中关于长征途中重大历史事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A.在①的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B.在②的会议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C.在③处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D.在④处中央红军被迫开始了战略的转移
2023-01-12更新 | 338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