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红军长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2023·重庆·模拟预测
1 . 毛泽东在总结民主革命的经验时指出:“有先生有好处,也有坏处。不要先生,自己读书,自己写字,自己想问题。这也是一条真理。我们过去就是由先生抓着手学写字。从1921年党成立到1935年,我们就是吃了先生的亏。”这一认识旨在(     
A.肯定武装斗争的重要性B.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C.重视统一战线的领导权D.借鉴苏俄革命的成功经验
2022-12-28更新 | 729次组卷 | 12卷引用:黄金卷01-【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高考历史模拟卷(辽宁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红军长征途中,在西南地区留下不少灵活简洁的标语口号:
地区宣传口号
广西龙胜县共产党是主张民族平等、民族自治、解放弱小民族的!
四川省阿坝藏区遵从回番民风俗习惯、语言文字、信仰自由!
贵州省镇远苗民们,不要怕,红军保护苗人,主张苗人汉人一律平等,不准哪个压迫苗家!
上述口号(     
A.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B.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土地革命
C.加速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D.赋予了少数民族以平等的权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图所示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在各地留下的足迹。其体现的主题最准确的是(     
A.革命性质的变化B.革命精神的传承
C.革命力量的持续壮大D.革命道路的顺利选择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征开始后,国民党动用《中央日报》等一切宣传机器,几乎天天登载“围剿”红军的消息。红军四波赤水转战川黔滇边时,该报从1月到3月陆续有报道,如称“黔北之匪,自被击溃后,成股逃窜者不足万人,余均小部”“匪子弹用尽,患病亦多,实无战斗力量与勇气”“沿途伤病饿疲倒毙之匪,遍地皆是”。

在国统区,还有一大批民营报刊,也对红军长征情况有所反映。如红军强渡乌江,《国民公报》发表《朱毛残部只剩两三万人,由鸟江强渡北窜》,称“朱毛残部,由瓮安乌江上游强波,向湄潭遵义北窜,一部仍由石阡余(庆)强渡北窜,据俘获汇称,沿途伤亡颇众,逃亡尤多,现剩二三万人”。

——摘编自黎余《国统区对红军长征的报道》

材料二 1936年2月,董健吾受宋庆龄的派遣,到达陕北瓦窑堡。他聆听了博古、林伯渠、王稼祥等人有关红军长征的战略决策和重要意义,以及长征见闻和事迹的介绍,还得到不少珍贵的资料。后来他编写了《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一文,在国统区报纸上发表。该文从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写起,介绍了红军决定实行战略转移的决策过程,叙述了红一方面军长征中经历的主要战斗、事件以及行军路线。随文还附有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图、红军第一军团“西引”中经过地点及里程一览表以及“毛泽东像”和“红军在江西所发建设公债券”图片。

——摘编自黎余《国统区对红军长征的报道》

材料三 《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以充满激情的文笔描述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的英雄事迹。例如,7月初在从卓克基翻阅雪山向毛儿盖进军途中,红一军团第2师第6团迷失方向,.断粮四日,冻饿而死者达三分之一。后来红军主力得到第6团救援电报,派运输队星夜赴援。这些僵卧在冰雪中的红军,闻救星到,都跳跃起来。他们得到了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兴奋,寒冷不怕了,爬山也有劲了。

——摘编自刘统《新发现的一篇介绍长征的珍贵文献---<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对于红军长征的报道与材料一中的报道有何不同?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关于红军长征不同报道的史料价值。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段描述所指的事件
A.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B.源于中国共产党的右倾错误
C.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D.促使了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6 . 1930年代初中国几乎没有哪种刊物不谈论苏联,不发表有关苏联的文章,谈论苏联已成为一种时尚。据学者对当时影响较大的18种刊物的不完全统计,有上百名学者在这18种刊物上发表过介绍和评论苏联的文章(包括译文)371篇。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不包括
A.苏联“一五”计划的成功
B.西方爆发30年代大危机
C.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D.中国红军长征取得胜利
2017-10-17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阶段考试(10月)历史试题
7 . 美国学者特里尔在其著作《毛泽东传》里这样评价毛泽东在某革命时期的作用:犹如摩西率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一样:把一个由不同成分组成的群体加以锻炼,使之变成一种对自己事业深信不疑的强有力的运动。该评价所对应的事件应是
A.北伐战争期间领导的湖南农民运动
B.战略转移的胜利
C.取得了废除两千多年君主专制政体的完全胜利
D.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