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人民解放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

——摘编自《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  1949年在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向各国政府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随后,中国政府采用灵活的方针处理外交问题,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不经谈判即行建交的办法;对民族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先谈判后建交的原则,在对方明确表示不承认台湾的国民党政权,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再就建交具体问题进行磋商;对于美、英、法等国,则不急于采取行动与它们建交。新中国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反映了新中国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特别是同邻国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真诚愿望。

——摘编自于化民《“三大政策”与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列强在华特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先后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个世界、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等影响深远的外交理念,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格局,赢得国际社会高度赞誉。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与世界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十八大后,党中央开创性提出全球治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外交新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为人类社会应对共同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软实力显著提升。7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外交始终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

——摘编自《新中国外交70年:成就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并分析其制定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对外关系从晚清到现代的变化及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外交发展的基本历程,概括新中国外交的重大影响。
2023-10-01更新 | 142次组卷 | 3卷引用:选必一第14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材料一   抗战胜利之初,中共的土地政策“仍然是减租而不是没收土地”,要求“在一切新解放区,发动大规模的、群众性的、但是有领导的减租减息运动”。1946年初,内战阴影正在积聚,中共认为“如果在解放区内解决了土地问题,即可使解放区人民长期支持斗争不觉疲倦。”为此,中共中央发出了“五四指示”,规定分配地主土地,绝不侵犯中农土地,一般不动富农土地;对于地主中抗日军人干部家属、开明士绅和中小地主应予以适当照顾。”考虑到内战尚未全面开始,中间阶层对激烈的土改有较多的疑虑,“五四指示”提出采取没收、购买、让与等较为宽松的方式。

——摘编自汪朝光著的《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

材料二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企图继续维持其一党执政的统治地位,排斥中共的政治参与,力图遏制中共的发展;中共提出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统一,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国家。抗战胜利之初的国内外环境、民众对和平的渴望、美苏两强对中国政治的态度,有利于和平而不利于战争。两党关系并未骤然破裂,经过重庆谈判、停战谈判、政治总协商会议,国共两党关系一度有所缓和,国内和平局面也得以暂时维持。

——摘编自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

主题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材料三   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统治区财政经济逐渐陷入崩溃的境地。为了维持战争的庞大开支,国民政府无限制地发行纸币,随之而来的是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使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受到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民族资产阶级也受到排挤和打击,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民不聊生。国民党在人民中的信誉一落千丈。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四   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于19477月至9月,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全国土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这是土地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其主要内容是: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乡村农会接收地主的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及其他财产,并征收富农财产的多余部分,分给缺乏这些财产的农民及其他贫民,并分给地主同样的一份。保护工商业者的财产及其合法的经营,不受侵犯。《中国土地法大纲》是一个彻底的和比较完善的土地革命纲领。到1948年底,在老解放区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一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土地改革所产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它加速了全国革命的胜利。

材料五   1948~1949年冬季的几个战役结束后,随后的一切急转直下。由于主要力量被摧毁,蒋介石政府的倒台已是不可避免的结局。1949114日,共产党人公布了他们的和平条件。国民政府拒绝了这些条件,截止日期一过,人民解放战争立刻开始渡江作战。424日便占领了国民党的首都南京。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六   19493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指出用乡村包围城市这样的时期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域市。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七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走“不是先占领城市后取乡村,而是相反的道路”,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胜利之初,中共继续实施减租减息运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五四指示”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胜利后国共关系发展的趋势和国共双方的政治选择。
*能力提升*
(4)根据材料三,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
(5)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土地改革运动的主要作用。
(6)依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7)根据材料六,概括指出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简述其历史背景。
*历史纵横*
(8)依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2023-10-16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24·纲要上第24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3 .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上贡献,大都以为是老大而衰弱。今天我要问一问,究竟他果是长此老大衰弱而不能重振复兴吗?不的!从“五四”运动以后,我们已经感觉到这民族复活的动机了。

——李大钊《人种问题》(1924)

材料二   欲求抗战的最后胜利,欲求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之实现,其在今天和将来,除应加强我们内部的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外,别无方法与途径。这是挽救时局和复兴中华的关键。

——《新华日报》发刊词(1938)

材料三   如果要使革命进行到底,那就是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不动摇地坚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官僚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这样,就可以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

——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1948)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之后,“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

——摘编自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

(1)解释材料一中民族复活的“动机”。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全面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复兴任务不同的原因。
(3)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系统阐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根据材料四,简述这一历史逻辑的史实依据。
2023-07-17更新 | 2950次组卷 | 17卷引用:纲要上第24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2023·浙江·模拟预测
4 .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红军长征经过的地区,不少群众对共产党和红军很不了解,存有怀疑和恐惧心理。红军每到一处,无论部队多疲劳、情况多危险、环境多复杂,红军都把宣传群众、为群众解除痛苦作为重要任务。长征时期,在沿途建立了红色政权,这些政权在红军走后仍然坚持斗争。如果没有红军长征的胜利,中国革命就不可能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转变到抗日战争的兴起,更不会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力量的空前大发展。

——摘编自黄显文《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及其深远影响》

材料二   1939年,国民党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共产党内的“左”倾错误重新抬头,有些同志认为国共合作已经破裂或很快要破裂,党应该重新建立严格的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结果在实际工作中,抵触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严重破坏了根据地已经建立起来的团结抗日的政治局面。为此,党中央提出实行“三三制”的原则。它“可以用铁一般的行动证明新民主主义政治远优于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治,使广大人民在其政治生活的实践中体验和了解民主政治远比专制政治为好”。

——摘编自王顺喜《试论陕甘宁边区的“三三制”原则》

材料三   现在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可能成立资产阶级领导的而有无产阶级参加的政府。中国如果成立联合政府,可能有几种形式。其中一种就是现在的独裁加若干民主,并将存在相当长的时期。对于这种形式的联合政府,我们还是要参加进去,进去是给蒋介石“洗脸”,而不是“砍头”。走这个弯路将使我们党在各方面达到更成熟,中国人民更觉悟,然后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1945823日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并概述红军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三三制”原则的内容,阐释该原则实施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关于建立新中国的思想。结合解放战争前夕的史实,指出中国共产党贯彻毛泽东上述思想的行动。
2023-05-06更新 | 224次组卷 | 3卷引用:第21讲人民解放战争(练习)-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坚持统一战线”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重大历史经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5年底,根据瓦窑堡会议精神,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日本帝国主义威胁到了全国人民的生存,给中国一切阶级和一切政治派别提出了‘怎么办’的问题。……共产党和红军不但在现在充当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起人,中共积极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共推动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材料二 1947年10月,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进攻阶段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打倒蒋介石,必须迅速建立和壮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为此,必须进行土地改革以进一步巩固工农联盟,使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逐步打消了对蒋介石集团的幻想;通过各种形式开展争取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的工作;在政治上号召“组成民主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以上摘编自丁俊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一卷》(1919﹣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背景及过程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相比,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变化
(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共统一战线的认识。
2023-09-18更新 | 155次组卷 | 6卷引用: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分层作业)-【上好课】高一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纲要上)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定位和时代坐标,就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大历史观(在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段来认识和分析问题),从中国近代180多年斗争史中予以科学定位,把握历史大趋势,感悟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伟业、明晰百年奋斗重要意义、传承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树立正确党史观。

——摘编自王树荫、王君《以大历史观审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定位》


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自拟论题并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据准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3-04-12更新 | 129次组卷 | 2卷引用:纲要上第24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相比较而言,蒋介石国民党掌握着全国政权和各种资源,它用来争取中间势力的条件要优于中共不知多少倍……但奇怪的是,抗战开始四年后,刚刚从山沟里走出来,能够在大后方公开活动的人手极其有限,鲜有资源可加运用的中共,却成功地与各主要中间党派和不少地方实力派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成为各派力量与国民党政府抗争的重要支持者。到抗战结束前夕,中共事实上已经成了中间党派向国民党提出强硬政治诉求的主要代言人战后不久,当国共两党关系再度面临破裂时,多数中间党派则公开选择站到了共产党一边。内战打响,两军决战之际,多数过去还游移在两党之间的中间派人士和大批知识分子,转而响应中共组建联合政府的号召,干脆集体投奔了共产党,抛弃了国民党。

——摘编自杨奎松《革命·壹·“中间地带的革命”》

材料二   抗战胜利后不到四年的时间,国民党政权就覆亡了。学术界对国民党政权迅速崩溃的原因进行了长期探讨。一种观点强调,国民党的政治腐败是其迅速垮台的根本原因有的专家强调,国民党在军事上指挥无能,上下脱节,战场上节节败退,这成为国民党垮台的主要原因。还有的观点强调,国统区财政经济的崩溃是国民党在大陆败亡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通史教程教学参考·现代卷》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在革命时期为争取民主党派支持所采取的措施及影响。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国民党败亡的原因。
2023-06-19更新 | 116次组卷 | 4卷引用:纲要上第24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表

年份党员人数年份党员人数
19217月(一大)53193430
19227月(二大)1951937年初4
19236月(三大)432194080
19251月(四大)99419454月(七大)121
19274月(五大)5.7194712270
19274月后1194910448
19286月(六大)4

——摘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与结构变化及发展趋势》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进行论证。(要求:主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2022-10-31更新 | 318次组卷 | 33卷引用:2019年人教版高三复习专题训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国共十年对峙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抗战爆发后,为团结更多的人参加抗日,中共调整了土地政策,停止实行没收和重新分配土地的政策。1937年8月制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正式将减租减息作为抗战时期解决 农村问题的基本政策。各地在减租减息后出现了开荒生产、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高潮。广大农民 踊跃参军参战,根据地的军队和民兵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摘编自王建朗《中国近代通史:抗日战争(1937-1945)》

材料二:1947年7月—9月,中共中央工委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提出“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在土改政策方面,大纲提出没收地主土地,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人口统一平均分配。在进行土改较早、较彻底的山东,解放战争期间共有96万人参军,动员民工超过1000万人,而人均负担公粮则从内战 前的100斤左右下降为1948年的63斤。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中共调整土地政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土地改革开展的背景。
2023-03-25更新 | 150次组卷 | 2卷引用:纲要上第24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10 . 决定社会走向,影响发展进程的,是历史的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学者金冲及独具慧眼从1947年入手,写成《转折年代》。该著作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

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鹤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这瓶里喝水。

1月至8月。天津歇业工厂竟达132家,尚未宣告歇业的厂家,也多坐待油尽灯干。上海最大的纺织厂申新各厂开工纱机,尚不足抗战前193657万锭之数。

晋西北山地农民许多穷困及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分得若干山地,但非常零碎,没有系统、普遍和彻底。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的去组织这样一个群众运动,并正确地把这个运动领导到底。

——摘编自《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

材料二   1947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学者陈旭麓认为,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

——摘自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国民党统治后期国统区经济在“内”“外”两个层面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列举并说明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军事上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及其意义。
2022-10-21更新 | 164次组卷 | 4卷引用: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分层作业)-【上好课】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