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1 . 1945年10月,毛泽东在《忆重庆谈判》中感叹:“遍地哀鸿遍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这表明他赴重庆谈判是为了(     
A.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战B.争取和平民主的新局面
C.商讨新中国成立事宜D.完成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2024-01-18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45年,重庆谈判开始当天,重庆《新蜀报》发表社论指出:“全国人民希望的是,化干戈为玉帛。”西安《秦风日报·工商日报联合版》发表社论指出:“我们希望重庆谈判中,大家都能放弃成见,完全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前提。”这反映出(     
A.全国民众支持中共主张B.社会第三方力量对谈判充满期待
C.国共双方谈判顺利进行D.重庆谈判基于社会舆论压力开展
3 . 下图为某部文学作品的目录摘编(部分),该作品描述的事件可能发生在(     
A.土地革命时期B.国民大革命时期C.解放战争时期D.新中国成立初期
2023-11-10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喀什地区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齐锡生在谈1945年年底到1947年年初马歇尔到华调停国共之争时说,马歇尔“认为国共只是在争一些小事情。一旦美国人对中国领袖们晓以大义,后者必定会接受美国的真知灼见。岂知蒋介石和毛泽东都不按照他的开导行事,这使他大为失望,铩羽而归”。由此可见,齐锡生(     
A.反对美国插手中国的内政B.指出了美国对华外交狂妄自大
C.赞赏中国领导人独立自主D.揭露了美国“扶蒋反共”的本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近代某时期,曾集中出现许多以“新”字开头的刊物。如《新国民》《新青年》《新社会》《新生活》《新生命》《新教育》《新小说》《新妇女》《新学生》《新共和》,有十种之多,由此可推知,当时(     
A.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B.学界重视改造国民精神
C.民主革命的呼声高涨D.民众期盼民主和平建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45 年 9 月,中共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提出“只要我能控制东北及热、察两省,并有全国各解放区及全国人民配合斗争,即保障中国人民的胜利。”制定这一战略部署主要是因为(     
A.苏联出兵东北,击败日本关东军B.东北工业基础较好,战略地位重要
C.东北幅员辽阔,自然资源很丰富D.辽沈战役取得胜利,东北全境解放
2022-10-27更新 | 723次组卷 | 7卷引用:新疆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45年9月14日,毛泽东、周恩来从重庆致电中共中央并转华中解放区负责人,要求尽快派人去上海等地办报。电报中说:“上海《新华日报》及南京、武汉、香港等地以群众面目出版的报刊,必须尽速出版。”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A.重视报刊传媒事业的发展B.关注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
C.争取舆论阵地以赢得人心D.旨在推动工作重心的转移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前后,政协会议(制度)几次实现历史性转型,如北平政协会议相较于重庆政协会议、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人民政协职能和性质的转变等。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前后政协会议演进示意图。



根据材料,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20世纪四五十年代我国政协发展的史实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承派周恩来先生来渝洽商,至为欣慰。惟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与先生面商,时机迫切,仍盼先生能与恩来先生惠然偕临,则重要问题,方得迅速解定,国家前途实利赖之。

——蒋介石

材料二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中提到的“渝”是指哪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2)蒋介石定要毛泽东亲自“赴渝面商”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3)双方谈判的结果是什么?
(4)请简述毛泽东参加这次会面的目的和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对于毛泽东的重庆之行,民主人士柳亚子赋诗称颂为“弥天大勇”。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说:“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毛泽东的重庆之行
A.消除了国共两党在和平建国上的分歧
B.凝聚国内民主力量建立了民主统一战线
C.改变了国民党专制独裁的政治局面
D.为国共两党合作抗日转向和平建国提供了契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