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重庆谈判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双方为了谋划中国未来发展前途而召开的一次重大历史会议。从1945年8月29日开始,到10月10日双十协定的签订结束。

共产党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关于重庆谈判的报道不下60篇。《应蒋主席之邀商团结大计 毛泽东同志将来渝》等从8月16 日开始着手报道。毛泽东在渝期间,《建立和平团结民主的新中国欢迎毛泽东先生》《蒋主席前晚欢宴毛泽东同志国共领袖昨日晤谈》等报道集中于毛泽东一行人抵渝引发的热烈反响、国共两党代表谈判的进展情况以及毛泽东在渝期间的活动这三方面。

国民党的机关报《中央日报》关于重庆谈判的报道大约有30多篇。毛泽东抵渝前,有《美报再责中共不应存心捣乱》《蒋主席三电毛泽东促行》等报道,关于蒋介石发电报三邀毛泽东一事有报道五六则之多。毛泽东抵渝后,除发表国共两党代表人会晤协商的消息外,对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的报道几乎没有,并且新闻稿多是叙述性、简短性的报道,排在要闻版中不重要的位置。着重强调蒋介石的领导核心地位,报道中多用“政府与中共代表”“政府与中共会谈”等表述。

——摘编自许爱超《多方媒体视角下的重庆谈判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华日报》《中央日报》对重庆谈判报道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国共两党机关报新闻报道的主要因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46年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后,中共中央准备将机关驻地迁至与南京仅一江之隔的淮安,以利于共商国是;苏皖边区政府也将自己的办事机构搬出,以备延安来的中央同志居住。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A.坚持议会斗争的革命道路B.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军事力量
C.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D.积极致力于实现和平民主建国
3 . 1945年9月,国民党当局秘密印发蒋介石在1933年“围剿”红军时编的《剿匪手本》。10月13日,蒋介石密令各战区司令长官,遵照其手本“督励所属,努力进剿,迅速完成任务”。这表明(     
A.皖南事变难以避免B.国民党坚持内战的方针
C.全面内战就此爆发D.重庆谈判没有达成协定
2024-01-22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党的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中最使人感兴趣的一个事件,它的成功是因为它为爱国和革命的目标出色地动员了人力和物质资源。组织阶段从1923年后期持续到1926年中,在此期间,一批坚定的中国人以很有限的力量开始,组织了一个旨在统一国家、战胜外国特权和改变形形色色的不平等状况的革命运动。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民主立宪乃国民革命之预定目标,外应世界潮流,内应国民要求,不可缓亦不能缓。战后新中国之政治,此其主流也。但和平建国、民主宪政的口号,不过是搪塞人民民主要求、坚持反动统治的一种手段。蒋介石一方面说“民主宪政不容再缓”,但又提出种种“先决条件”,阻挠民主政治的实现。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党领导国民大革命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面临的主要困境,并说明蒋介石为解决这一困境采取的举措。
2024-01-28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月革命虽然胜利了,但布尔什维克接手的却是一个在战争中千疮百孔的国家。一方面,由于沙俄长期的对外战争,国民经济濒临崩溃,民不聊生,厌战情绪遍布苏俄大地。另一方面,作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缔造者,列宁意识到社会主义当前的使命是通过解放生产力实现快速发展,当务之急不是搞“世界革命”,而是实现“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共处”。

——摘编自陆聂海《在矛盾中和平发展——列宁外交思维的文本考察与当代价值》

材料二   日寇投降后,我军歼灭了大量敌伪军,扩大了解放区,建立起人民民主政权。在与国民党政府谈判期间,我军自动撤出了皖南、苏南等解放区,撤销了人民政权。“这有利于击破国民党的内战阴谋,取得国内外广大中间分子的同情”,“这样既可以巩固北方解放区;又可使这些部队在内战一旦爆发后,不致孤悬敌后,被敌人吃掉”。随着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解放区的扩大,先后成立了几个大行政区,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在城市设立军事管制委员会,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全国政权已提上了日程。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共(布)的首要任务及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开展的斗争,并分析其意义。
6 . 1945年,《大公报》刊载了《沁园春·雪》及柳亚子的和词。自此,重庆处处谈论,人人唱和。有精明的商人也打出“沁园春”的招牌,把收集到的数十首《沁园春》张挂在饭店里,以此招徕顾客,果然生意兴隆。据此可知(     
A.中共取得政治主动B.时政环境影响商业
C.美国推行扶蒋反共D.国共双方统一认识
2024-01-29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据统计,1945年共产党机关报关于重庆谈判的报道不下60篇,内容集中于毛泽东一行人抵渝引发的热烈反响、国共两党代表谈判进展以及毛泽东在渝期间活动等方面。这些报道表达的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意愿是(     
A.实现和平建国B.抨击内战独裁
C.加强党内建设D.团结民主党派
2024-02-07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校际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如表是1938—1946年延安交际处接待部分外国著名记者和友好人士的记录。这些活动(     
接待时间接待对象
1938年3月接待加拿大援华医生白求恩及其率领的医疗队
1938年6月接待国际青年访华代表团
1944年6月接待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
1946年7月接待美国著名女记者安娜·路易·斯特朗
A.对外展示了中共良好形象B.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统治
C.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2024-01-29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1945年,在重庆谈判中,有些问题即使国共两党达成了协议,但也未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和平、民主、团结的气氛很快被内战的炮火冲淡了。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共政权建设理念过于先进B.民主党派利益没有得到保障
C.美国在背后对谈判阻挠破坏D.国民党实行专制独裁的需要
2024-02-02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诗歌中的历史

诗歌可以反映社会风貌,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帮助我更深入地了解过去的时代。有小组搜集了毛泽东的诗歌,开展“诗何以载史”的项目化学习。

(1)材料一中毛泽东认为不可沽名学的“霸王”(项羽)生活在(     )(单选)
A.中华文明起源时期B.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时期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D.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时期
(2)材料二中提到的秋收起义发生在土地革命时期,以下事件不是在土地革命期间发生的是(     )(单选)
A.南昌起义B.八七会议
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D.武昌起义
(3)材料四中“红军不怕远征难”,其中远征的起点和最终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分别是(     )(单选)
A.井冈山     吴起镇B.瑞金     吴起镇
C.井冈山     甘肃会宁D.瑞金     甘肃会宁
(4)毛泽东曾在遵义会议上说长征“是由于犯了路线错误,被敌人追赶得不得不走的。”这种审视历史的视角当是(     )(单选)
A.延续与变迁B.量变与质变C.目的与手段D.内因与外因
(5)若用于研究秋收起义,材料二属于(       )(A.文献史料/B.口述史料/C.实物史料);材料三除了能用于研究毛泽东重庆谈判后的心态外,还能用于研究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       )的信念。重庆谈判后,国共双方签署了《(       )》。
(6)1935年,朱德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第一次提到“长征”一词,他写道:“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1937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其纪实文学作品《红星照耀中国》中将“长征”译为“Long March(直译为:长途行军)”;而国民党方面从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一直将中共的长征诬称为“西窜”。你如何看待各方对“长征”表述的差异?
7日内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