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46年,国共两党军队人数是比例是430∶127(万),其中国民党军队多使用“美械装备”,而人民解放军以“小米加步枪”为主;1947年,国共兵力对比变为373∶195(万),解放军仍然处于敌强我弱的状态;1949年1月,国共兵力对比达到204∶385(万),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解放区全面推行土地改革B.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武装干涉
C.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开展D.两党阶级立场的差别及人民的选择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1921——1927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期间党留下了许多宝贵足迹。下列资料夹中的内容均选自党史上的重要文献。

【资料夹】

①党史上的土地政策节选:

②党史上的代表大会内容节选:

一、我们的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

二、我们党的纲领如下:

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

③党史上毛泽东的重要文稿节选:

今年九月至明年六月间的十个月内,你们要准备进行三次大战役……你们应当注意:

(一)确定攻占锦、榆、唐三点并全部控制该线的决心。

(二)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

④党史上的宣传标语:

发扬阶级友爱、以强帮弱,大帮小,走不动的扶着走、不能扶的抬着走,让每个战士安全越过夹金山。红军是推翻国民党军阀统治的唯一武装力量,欢迎苗族兄弟加入红军!

⑤党史上周恩来的重大活动节选:

起草《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一、争取中华民族之独立、自由与解放,准备与发动民族革命抗战;二、实现民权政治,召开国民大会,以制定宪法与规定救国方针;三、实现中国人民之幸福与愉快的生活。四项保证是:一、为孙中山倡导的三民主义彻底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和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统一;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并待命出动……

⑥党史上的国共谈判节选:(注意在该文件上签名的中共代表有周恩来、王若飞)

⑦党史上重大战役节选:


(1)将上面资料夹中的资料按照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序,并指出其涉及的重大事件。(要求:排序正确,事件表述准确。)
(2)根据材料,简析党能够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
2023-02-20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一)历史试题
3 . 粟裕同志分析道:“在长江以北决战比在长江以南决战有利得多……大部分地区是老解放区和半老解放区,群众条件好,背靠山东和冀鲁豫老根据地,地处华东、中原结合部,距华北也不远,能得到各方面的人力、物力支援。”基于此,解放军发动了(     
A.渡江战役B.辽沈战役C.平津战役D.淮海战役
4 . 右图是画家黄胃创作于1950年的国画作品《爹去打老蒋》,生动描绘了一个农村家庭的别离瞬间感人一幕。对此作品主题理解准确的是(   
A.号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B.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C.反映国民党统治已彻底崩溃D.蕴含解放战争胜利原因判断
2023-02-17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工农武装割据”的南方农村地区,原本土地占有不平衡性较高,阶级对立严重;20世纪40年代后期,华北解放区原来农村的士绅阶层已经被大大削弱了,且这个阶层在全民族抗战时期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这一变化有利于(     
A.土地革命的广泛开展B.革命统一战线的巩固
C.“反饥饿”运动的平息D.土地改革的顺利推行
6 . 1947年—1948年间,中国共产党的城市接管本着“宁缓勿急,宁慢勿乱”“原封原样接收”的思想,稳重渐进,逐渐稳定了城市基本秩序。这种做法(     
A.调整了新民主主义路线B.加速了土地改革的深化
C.有利于工作重心的转移D.奠定了国营经济的基础
7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前人有过的曲折也是后继者的财富。中华民族步入二十世纪时,正处在深重的苦难中。甲午战争,是一场备受屈辱的悲剧,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戊戌维新运动推动的变法注定要失败,但决不能国而抹杀它促进新思想传播的作用;不能因为义和团运动是爱国运动,就不指出那些消极落后、甚至愚昧荒唐的东西,正如不能因为它存在消极落后的方面,就不敢肯定它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一样。

材料二   第十四章人心向背的较量

人心向背,是最终左右一切的决定性力量。解放战争中,军事局势迅猛发展。国民党统治区内以学生运动为先锋的民众运动风起云涌,反映了国民党统治区人心的变动。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最坚决地、脚踏实地地在乡村中领导广大贫苦农民,把几千年没有能解决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根铲除:这是中国共产党所以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奥秘所在。民主同盟坚决拒绝参加国民大会,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动向,反映出原来处于中间状态的人们在政治态度上的进一步变化。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概括材料一呈现的历史观念,并予以说明。要求:从你给出的观念中,任选一个并结合材料中的一个事例说明:史论结合,逻辑一致。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述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8 . 材料一:本年六月中旬,毛泽东针对湖南的共产党员等来武汉向国民政府请愿惩办许克祥的情况,要大家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他提出:长沙站不住,城市站不住,就到农村去。山区的人上山,滨湖的人上船,拿起枪杆子进行斗争,武装保卫革命。七月四日,毛泽东在武汉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时,提出上山的思想。他指出:“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不保存武力则将来一到事变我们即无办法。”八月九日,毛泽东在中央临时政治局第一次会议上发言指出:“要在湘南形成一师的武装,占据五六县,形成一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

材料二:1949年3月在西柏坡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全会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指出用乡村包围城市的时期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毛泽东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1)阅读材料一,指出毛泽东作出“上山”决策的历史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里的“上山”实践的重大意义。
(3)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作出“由城市领导乡村”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
2023-02-11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小说《暴风骤雨》描写了1946——1947年东北元茂屯村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倒了地主恶霸翻身做主人的故事。与此描写相对应的历史背景是(     
A.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B.国民大革命的迅速推进
C.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D.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兴起
10 . 【中共土地政策】

材料一   土地革命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党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具体体现。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就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随着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土地革命广泛地开展起来。在三年多土地革命实践中,基本形成一套比较切实可行的土地革命路线、政策和方法。农民政治、经济上的翻身,迅速分清了国共两党和两个政权的优劣,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革命积极性。他们拥护共产党,纷纷参加红军,慰劳红军,形成了鱼水相依、血肉相连的党群关系、军民关系。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2

材料二   1947年6月至8月,人民解放军渐次转入战略进攻和战略反攻。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新形势,要求解放区更加普遍深入地开展土地制度改革。正如毛泽东指出:“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从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到1947年下半年,解放区三分之二的地方已基本上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但还有三分之一的地方没有进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已进行改革的地方,有的也不够彻底。为了推动解放区土改运动进一步发展,1947年7月至9月,刘少奇在西柏坡主持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制度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土地制度改革,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最深厚的群众基础。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2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的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土地革命和1947年土地改革的相同之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