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第一个女火车班组、第一个女拖拉机队、第一批女航空人员、第一批女摩托车运动员、第一批女坦克车手、第一个轮船女驾驶员、第一个女推土机手等纷纷涌现,女司机以群体姿态出现,其形象成为现代媒体和文学艺术广泛宣传、大力塑造的对象。

新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梁军在观看了苏联电影《巾帼英雄》后,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当一个拖拉机手那是多么光荣。”第一个火车女司机田桂英偶然看到了苏联火车女司机的照片,燃起了她做新中国火车女司机的愿望。在苏联专家亲自培训与指导下,田桂英等从普通工厂女工成长为新中国第一批火车女司机。

他们的事迹被改编成电影。《女司机》《马兰花开》书写了来自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走出家庭,在社会主义交通工业建设中,克服体力、文化、技术上的重重困难,尤其是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性别偏见,一步步锻炼成为能够熟练地驾驭现代化大机器的女司机的故事。

国家不仅扶持与培养这些勇敢踏入男性垄断行业的妇女,而且给予她们很高的荣誉。田桂英、梁军等都被推举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被安排到专门学校进一步学习深造,逐步成长为所在行业的领导干部。她们的事迹不仅被《人民日报》《人民画报》《中国妇女》《群众日报》等媒体做了专题报道,有的还进入教科书,画成连环画,拍成电影,印上了人民币。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20世纪5070年代女司机形象长廊里,最大的群体是女拖拉机手。驰骋在丰收大地上的女拖拉机手,在深层意义上接续传统性别观,潜在地满足人们对“女性气质”“女性特征”的理解与认知。

——改编自刘传霞《新中国初期女司机形象的生成与多重文化意义》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女司机形象。(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4-05-30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二)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这两个字最早是在一件青铜器上发现的,考古学家称之为“何尊”。“中”“国”两字最早都是象形文字,是指处于中心的、最重要的国,比如商王以及后来的周王居住的地方才有资格称为“中国”。战国后期仅剩下七雄与若干小国,所以诸侯都开始以“中国”自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秦朝,称皇帝,自然便称“中国”了。此后,认为自己继承了华夏文明正统的历代王朝都自称为“中国”,“中国”的概念从一个点扩大到整个国家,甚至包括边疆的少数民族的政权。再往后直至现代,基本都沿用“中国”的说法。在古代,中国的民族含义等同于华夏诸族或者汉族,与之对应的称呼是“蛮”“夷”“戎”“狄”,比如“南蛮”“东夷”“西戎”“北狄”,或者“蛮夷”“夷狄”。文化上的含义也只指华夏、汉族的文化,不包括其他民族。今天的中国当然应该包括组成中华民族的各族,而广义的中国文化也应该包括56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上,中国的地理概念往往等同于中原,但这个中原并没有明显界限,并不一定就是河南省,甚至更大范围,都可以称为中原,如山东、山西、陕西、河北、安徽等地。

——改编自葛剑雄《“中国”名称的由来及“北京”称谓的变迁》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国民党当局仓促立国,但是共和国体制并未落实。列强欺凌中国,仍旧咄咄逼人。从“九一八”到“七七”,日本步步进逼,企图将中国一块一块吞下。但是,日本压迫愈紧,中国救亡图存之心愈切。经历抗日战争,中国人炼铸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各民族形成一个世界最庞大的共同体!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中共以农村为基地,动员民众,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毛泽东于19499月在政治协商会议开幕时,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这是经过百年炼铸的诉求,其威力莫可与京!

——改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一词含义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中国”塑造的历史过程。
2024-04-28更新 | 177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二)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北朝至宋元1000多年的不断开凿修建,形成了历史悠久的文化体系。隋唐时期是莫高窟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开凿石窟数量多达1000余个,保存下来的有200多个,壁画和塑像都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石窟装饰纹样既保留了北朝时期敦煌本地图案和一些西域纹样图案的特点,又吸收中原地区石窟、陵墓雕饰、丝织物上的纹样特征,还吸取了中亚地区的一些纹样筑格。以花卉、禽兽等图案为代表,内容丰富,富于变化,色彩绚丽。

——摘编自关友惠《敦煌装饰图案》、高宇飞《人类敦煌:敦煌文化特色与形态》等

材料二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从小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同时也对西方的科学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最初学医,但后来观看日俄战争教育片时,深受刺激,决定弃医从文。归国后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诞生。支持和参与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为中国文化的独立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摘编自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

材料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根本上具有内在统一性,两者不同而和、和实生物,从学理上看两者具备“相结合”后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良好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把“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举,充分肯定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个人家庭、民族国家与人类社会诸层面的价值意义,结合新时代国内外现实条件与改革开放建设实践,一方面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重塑并筑牢中国历史文化的根基,另一方面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来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时代的蕴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升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精神力量。

——国承彦主编《传统文化时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依据材料一,概括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特点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鲁迅生涯规化的特征。结合所学,对其生涯规化进行评析。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其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点。结合所学,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主要史实。
2024-04-04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3月限时训练历史试题
4 . “汉字革命”

材料一

里耶秦简8-461号“秦更名方”照片

出土于湖南省龙山县里耶古城遗址的一枚木方,用篆字刻画,内容有:“王室曰县官” “公室曰县官”“邦司马为郡司马”“毋曰邦门曰都门”“王游曰皇帝游”“王猎曰皇帝猎”等。

《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 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以来,电报和其他形式的标准化通信把全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在一起,而通信系统从电报到打字机再到计算机,都以罗马字母为基础。晚清知识分子卢戆章说:“以切音以识汉文…全国皆能读书明理,国家何致贫穷?人民何致鱼肉?”一些有识之士主张简化汉字,推广拼音文字,以普及文化。卢戆章成为汉语拼音文字的首倡者。留美工程师周厚坤于1912年发明了第一台索引式中文打字机,被誉为中文打字机之父。到新中国成立前至少产生了30个拼音方案和多台中文打印机,终因自身存在着缺陷,兼之政局动荡,没能在国内推广。

1954年,新中国成立文字改革委员会。1956年,国务院通过并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1958年,中央政府选择了相对简单、国际通用的26个罗马字母,正式推出现代汉语拼音(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1979年,北京大学王选巧妙地把汉字用数学转化为点阵,将汉字占用体积缩小了五百倍,研究出了数字存储激光照排印刷系统,用电脑给汉字排版成为可能,王选因此被称为“当代毕昇”。1983年,王永民发明了“五笔字型”(王码),首创“汉字字根表”,解决了汉字输入速度问题,由此得到广泛的推广。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汉字革命”。
2024-05-04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从海上入侵我国沿海地区,迫使我国签订了多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开始由传统海洋意识向近现代海洋意识转型,许多仁人志士开始放眼看世界,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但大多是有关海防之策。这种消极被动的海防观念在甲午海战中随着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而破产。严重的海疆危机,也唤醒了少数中国人的海权意识。孙中山指出,海权是国家主权范畴,影响着中国的发展,国家独立、恢复主权是争取海权的前提。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中国领导人根据当时海洋斗争的实际需要,制定了一些重要政策,这些政策集中体现在中国政府深切认识到建立海军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关于领海问题的声明和对南海诸岛与钓鱼列岛的主权宣示等几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逐步融入世界体系,中国人的海洋意识不断更新,逐渐向现代海洋意识过渡。现代海洋意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内涵丰富,内容广泛,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全面的海洋意识、主动的海洋意识、开放的海洋意识。

——据徐质斌《海洋国土论》整理

任选一个时段,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近代以来海洋意识的变迁与发展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选择的时段与史实相互吻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4-03-24更新 | 100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四)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放战争爆发前后,英国与美国在对华政策上表现出较大差异。英国避免卷入国共内战,军事上与国民党当局进行了规模有限的合作,并尝试与中共各层级领导人进行接触。中共方面愿意与英国建立联系,并将美英区别对待。1948年底,随着三大战役的进行,英国正式确立“一只脚踏入”的对华政策。渡江战役后,英国议会各党派初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建立全国性政权将予以事实承认的共识。1949628日,《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中国共产党向外界表明,新中国是独立自主的国家,愿与世界各国在平等的前提下建立外交关系,中国不会在短时间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消灭资本主义。

······英国进一步明晰,中国“一边倒”政策也不意味着中国会成为苏联的“卫星国”,考虑在适当时刻承认新中国。19491014日,广州的解放,解放军兵临香港,这使得英国意识到应加快承认新中国的步伐。毛泽东对苏联的访问一定程度上促使英国在19501月承认新中国,同时推动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署。国民党当局最终没能阻止英国对新中国的承认,至此英国与国民党当局的关系基本走向破裂。之后,缅甸、印度、巴基斯坦、瑞典、瑞士、挪威、丹麦等资本主义国家承认新中国,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得以稳定。到1970年代双方抓住机遇,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摘编自郭元博《1949年前后英国对中国共产党政策变化与国民党当局应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9年前后英国对华政策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对华政策变化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英两国关系的变化。
2024-03-09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通过革命为现代化开辟道路,其间所积蓄的深层能量,转化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和思想资源,经过艰苦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摈弃了长久以来人们观念中凝固的“西化”模式,超越了单向度的“接轨”思维,高度自觉地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自主性,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而“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

——摘编自郭若平《从近代历史进程看中国式现代化》


选取中国现代史的某一时期,结合史实评析这一时期“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2024-02-24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0年6月,中央重工业部计划司发布《国营工业经济计划工作的组织与方法》,明确提出工业经济计划需要包括七个部分,强调“所有一切与生产及建设相关的全部经济内容都包括在内”。政务院先后成立了重工业部、燃料工业部、纺织工业部、轻工业部、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机械工业部等工业管理部门。

在“一五”期间,由国家计划委员会统一管理、直接下达计划指标的产品由1953年的115种增加到1956年的380余种。而“计划一经批准,一般不予修改”。1953年10月,财政部下发《关于编制国营企业一九五四年财务收支草案各项问题的规定》,明确规定燃料、重工业、一机、二机、纺织等各个部门所属的国营企业“基本建设支出,技术组织措施费,新产品试制费,零星固定资产购置及各项事业费,均属经济拨款之范围,应悉数列入财政收支计划‘预算拨款’的有关项目内”。在具体实践中,1951年至1954年,国营企业的定额劳动资金由财政和银行分别供应,1955年至1957年则实行国营企业自有流动资金计划定额全部由财政拨款的制度。国营企业从原料供应、要素价格、生产过程、财务重要等方方面面都受到了政府的严格控制。

——据郑有贵《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概括指出材料所反映的国家对国营企业的管理举措及其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中国过渡时期对国营企业的管理体制。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降临,中国传统社会开始解体,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徐徐展开。一批思想敏锐、不满于现状的知识分子纷纷从旧的思想牢笼中突围出来,向西方学习(后来扩展到俄国),接纳民主思想,并进行改造、消化和重构,以此启蒙民众,并为社会转型指引方向。

这些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可划分为三类。第一类,包括严复、胡适、中国民主同盟等中间党派的人士在内,基本属于启蒙主义的民主范畴。第二类,如梁启超的立宪主义、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民权主义,基本属于民族民主主义。第三类,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民主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民主主义。三种类型的区分,体现了各自的特点,不过都是中国社会的产物,都有着改造中国社会的抱负。

这些民主思想,引领中国人民经过长达百余年的艰苦卓绝斗争,最终获得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变革。

——改编自陈先初《晚近中国民主话语的多维构建和历史演进》


评析材料中有关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观点(任一点或整体)。(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0 . 新中国的农村和农业经营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无偿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消灭地主阶级,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目的。经过土地改革,全国3亿多农民分得耕地等生产资料。消灭了剥削制度,农民成为独立经营的小生产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

为了使个体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需要将有限的农业资源集中到国家手里;中共中央提出农业合作化的方针。到1956年,90%以上的农户加入农业合作社,实现了由土地私有基础上的个体经营向土地公有基础上的集体经营过渡,在农村中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摘编自《中国经济史》编写组《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的问题之一是还有两亿多农民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在中共中央的支持和推动下,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渐推广开来。农民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具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农民生产的产品“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它在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将农民家庭承包经营的积极性和集体经济的优越性结合起来,因而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为中国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自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的变革。
2022-05-30更新 | 482次组卷 | 5卷引用:热搜题 新高考二轮 专题六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转型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