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 道试题
1 . 新中国成立后,党很重视对工人阶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下为河北省开滦煤矿工会的做法。党对工人阶级进行的教育活动
训练班每期轮训1000人左右;每学期学习7—10天,每天2小时;教员主讲劳动创造世界、共产主义与共产党、发展生产劳资两利、树立新的劳动态度等问题;从1949年10月到12月该矿共办了23期培训班。
A.进一步巩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B.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顺利实现
C.对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有重大意义D.旨在激发工人阶级建设新中国的热情
2022-03-29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武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20世纪50年代苏联共向中国提供了高达66亿卢布的援助,相当于16.5亿美元。另外,在苏联的带领下,东欧各国向中国提供的技术设备援助共计30.8亿卢布(7.7亿美元),在能源、冶金、机械、化学和国防工业领域,陆续展开了“156项”重点工程。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行为
A.优化了中国工业的整体布局B.利于扩大中国企业经营自主权
C.利于中国国民经济结构优化D.加速了新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2022-03-02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滦南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12月考历史试题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共中央把“国防第一,稳定市场第二,其他第三”的财经工作方针,转变为“边打、边稳、边建”的财经工作方针。这一变化
A.促进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开展B.体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适应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D.加速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2022-02-28更新 | 5075次组卷 | 34卷引用:2021年新高考河北历史高考真题
4 . 1950年我国开始较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并把投资重点放在重工业。1951年全国工业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基本建设工作总量中,东北分别占40.3%、44.6%和23.9%。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国民经济迅速恢复B.建立以东北为中心的工业基地
C.推动工业布局趋向合理D.初步改变工业基础落后的面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亚非人民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独立召开的一次会议,它标志着亚非国家走上了团结、自立、共同发展的道路,但是,由于美国的唆使和破坏,一些与会国将矛头指向社会主义新中国,攻击和污蔑共产主义是“独裁”,是“新殖民主义”,企图以此在会内掀起反华逆流,制造猜疑和分裂气氛,进而使会议不欢而散。与此同时,一些主张中立的国家和参加军事集团的国家在会议上也产生了针锋相对的争吵,导致会议陷入僵局,在这关键时刻,周恩来以其政治家、外交家的敏锐眼光和宽阔胸怀,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中国代表是来‘求同’的,而不是来‘立异’的。”

——摘编自杨晋辉《论周恩来“求同存异”思想》

材料二   新中国在万隆会议这个多边国际舞台上,牢牢地把握和平外交的话语,充分展现了和平外交的姿态。依托印度和缅甸作为万隆会议的发起国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国的双重身份,共同推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外交话语的传播和实践;充分尊重亚非国家要求和平、要求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等强烈诉求,积极回应周边国家的期望和关切。由此,新中国向国际社会尤其是亚非国家充分展现了敢于承担国际责任和发挥大国作用的国家形象,有力地改变了西方舆论对新中国的妖魔化。通过万隆会议,新中国进一步强化了自己作为亚非国家的身份认同,强调中国作为亚非国家的身份,突出中国与其他亚非国家的共同点。

——摘编自张屹峰《万隆会议与新中国外交话语权的建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与亚非国家“同”与“异”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万隆会议对新中国外交的影响。
6 . 新中国成立前夕,有人认为: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断走向胜利,在今后的革命与建设中“不要国际援助也可以胜利”,中国应独立于任何外国势力。这一主张
A.有助于维护民主革命成果
B.反映出国民谋求国家独立的呼声高涨
C.不利于中国外部环境改善
D.阻碍了新中国外交方针的贯彻与执行
7 . "一五"计划期间,东北地区成为我国的重工业基地,而缺乏国家重点工程的广东将建设重点偏向农业,广东省委还强调必须把精力集中在农业上。这一部署反映出当时
A.广东省农业发展严重滞后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加快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D.国安全形势发生变化
8 . 1956年1月,周恩来号召财政学研究人员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而不仅限于向苏联学习。6月,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正式成立,此后,中国人自己写作的财政学教科书逐步取代了苏联财政学教材,实现了从“以苏为师”到“以苏为鉴”的转变。这一转变
A.基于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理论支持
C.为实现国家财经形势的好转奠定了基础
D.使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财政命脉
2021-12-27更新 | 265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1950年年初,《华盛顿邮报》评论某一事件时,称“这是中国一个“惊人的胜利”,此举不但解决了新中国来自北方的可能威胁,而且解决了来自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可能的军事威胁。据此推知,该事件
A.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抗侵略的信心B.为中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C.改善了中国与欧美国家的关系D.表明新中国外交政策淡化意识形态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恢复发展国内贸易的同时,国家也积极开展了对外贸易,促进内外交流。国家实行了对外贸易的统制政策,由国家贸易部统一管理外贸业务。在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的情况下,我国政府一方面把对外贸易的重点转向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并积极开展同亚非国家的贸易活动,另一方面利用美国与西方其他国家在“封锁”“禁运”问题上的矛盾,与这些资本主义国家开展贸易活动。到1952年,我国已先后同苏联、印度、英国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或发展了贸易关系。该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已达64.6亿元。而且,从1950年起,我国就扭转了长期入超的局面,实现了对外贸易的顺差。在进口货物中,奢侈品几乎绝迹,国家建设所急需的生产资料得到大幅度增加。

——摘编自陈国权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简史(1949-1994)》

材料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对外贸易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一九五七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一百零四点五亿元,比一九五二年(六十四点六亿元)增长了百分之六十二。在贸易构成上,一九五七年我国出口贸易额构成:生产资料占百分之九十二点七,消费资料占百分之七点三。这种情况表明,我国充分利用对外贸易来进口我国经济建设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以加快经济的发展。在出口贸易额构成上,工矿产品的比重逐渐增加。一九五二年工矿产品出口额在全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为百分之十七点九,一九五七年则提高为百分之二十八点四。工矿产品在出口贸易额中所占比重的提高说明我国工业水平的提高。

——摘编自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稿》

材料三   “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这是毛泽东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确定的一个重要方针。进行经济建设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以国内市场为主;同时,只要有可能,尽量争取同一切国家发展经贸往来,发展国外市场。……早在1954年,他就指出:“我们这类国家,如中国和苏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市场。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

——摘编自《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中自力更生和对外交流关系的构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