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 道试题
1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奖励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建设;奖励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普及科学知识,提倡用科学的历史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及国际事务;奖励优秀的社会科学著作。这些规定(     
A.构建起较系统的科教文化蓝图B.为中国科技文化事业指明方向
C.推动中西科技文化建设的交流D.带有明显的社会主义建设色彩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语言文字是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符号系统。近代以来,伴随着国门大开,引进了大量外来的新词汇,它们逐渐融入到了现代汉语中。1955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起草的《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在全国印行,各地群众踊跃讨论,对草案高度拥护。人民日报社论强调了国家对汉字简化的支持态度。据21世纪初的国家调查数据显示,89.58%的人选择阅读相同内容的简体字印刷品,95.25%的人平时主要写简体字。

近现代以来的外来新词汇示例

创造新词的方式

繁体字

1956年后推行的简体字

音译外来词

沙发、牛顿、布尔什维克

沙发、牛顿、布尔什维克

赋予旧词新含义

共和、格致学、科学、总统

共和、格致学、科学、总统

其他

西学、洋线、孔子学院

西学、洋线、孔子学院

——摘编自焦海燕、陈先松《新中国成立初期汉字简化改革体现的人民立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语言文字改革的特点。
(2)有言论称“废止繁体字不利于历史文化传承”,也有言论称“外来词汇伤害了民族语言的纯洁性”。请任选一种言论,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对其进行评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
2023-06-01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一起考”大联考2023届高三5月模拟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49年,全国女职工有60万人,占全国职工总数的7.5%。1952年,女职工达到184.8万人,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上升为11.69%。这一变化体现了(     
A.新政权致力于推动社会平等B.轻纺工业得到较快恢复发展
C.社会变迁助推女性地位提升D.苏联模式影响中国经济建设
2023-05-31更新 | 233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模拟(二)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的国家建造的历史经验,从两个方面“偏离”了“从帝国到民族国家”的“正常”路径:其一,它并没有经历多族群帝国的崩溃、分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系列各自独立的民族国家,相反,至20世纪中叶,在中国所出现的是一个就领土格局而言,跟清朝在极盛时期的疆域大体相当的国家;现代中国因此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建立在旧日“帝国”疆域之上的民族国家,具有超大规模的领土与人口。其二,它并没有建立一个西式的体现主权在民原则的代议制民主制度,最终产生的是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具有强大的行政能力。其生命力之强,乃至在建国后近七十年间维持其政党—国家的体制基本不变。这在21世纪的世界诸大国中,同样是独一无二的。

——以上摘编自李怀印《现代中国的形成》等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2023-05-28更新 | 227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汨罗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学家刘知几(661-721年)撰写了《史通》,他第一次系统考察了中国史学的产生、发展历程。对于司马迁,他高度评价了其立言不朽、纪传体的开创以及广博的史料功夫,同时,也对其《史记》进行了广泛批评。指出纪传体“编次同类,不求年月,后生而擢居首帙”。并进一步批评“《史记》疆域辽阔,年月遐长,而分以纪传,散以书表。每论家国一政,而胡、越相悬;君臣一时,而参商是隔。”他反对司马迁将陈涉列入世家,理由是:“案世家之为义也,岂不以开国承家,世代相续?至如陈涉起自盗贼,称王六月而死,子孙不嗣,社稷靡闻,无世可传,无家可宅,而以世家为称,岂当然乎?”司马迁的评论有许多天命思想,刘知几提出:“夫论成败者,固当以人事为主,必推命而言,则其理悖矣。”

——摘编自徐兴海《刘知几对〈史记〉的批评》

材料二   (民国)史学的面目,是颇为新颖的。它所以比前期进步,是由于好几个助力:第一是西洋的科学的治史方法的输入,尤其是考古学上的贡献,新的考据论文,史料的整理,也比从前要有系统得多。第二是西洋的新史观的输入。过去人认为历史是退步的,愈古的愈好,愈到后世愈不行;到了新史观输入以后,人们才知道历史是进化的。后世的文明远过于古代。还有自从所谓“唯物史观”输入以后,更使过去政治中心的历史变成经济社会中心的历史。还有新史料的发现、欧美日本汉学研究的进步、新文学运动的兴起也都是重要助力。

——摘编自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1945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知几的历史时间观,并归纳刘知几研究历史的基本态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民国建立以来经济社会史研究得以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历史学习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51年,政务院发布《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提出“改戏、改人、改制”的号召,明确规定“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1952年,文化部陆续发出通知,禁演封建毒素严重的26出戏,同时大胆适当地改造了越剧《梁祝》等优秀传统剧目。这
A.推动了三大改造的实施B.源于党的“双百方针”指导
C.说明国家重视文化引导D.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化实践
7 .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打破了西方国家关于现代化发展模式和人类文明形态的话语垄断,蕴含着独特的中国基因和鲜明的中国特色,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下图为学者归纳的中国现代化的3种阶段演进特征


   

——据仰义方、武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演进逻辑、鲜明特征与实践路径》


根据材料选择其中一种阶段性演进特征,结合中国近现代史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指明选择,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3-05-17更新 | 285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2023届高三四模历史试题
8 . 观察下表,结合所学知识,下列选项中对1950年以来我国的人口发展进程解读正确的是(     
A.目前我国人口总量较大,人口增长压力比较重
B.我国人口总量整体保持稳定增长
C.计划生育的持续推进也导致我国出生率的持续滑落
D.出生率、生育率、总生育率相对较低
2023-05-09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四大名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二)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党史三对

甲申对1944年3月,郭沫若撰写的阐释明朝和大顺政权灭亡教训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发表。毛泽东看后表示赞赏,告诫全党同志要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同年11月,毛泽东致信郭沫若,“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你看到了什么错误缺点,希望随时示知。”
窑洞对1945年7月,黄炎培来到延安有感而发,希望中国共产党找出一条新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说:“我们已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赶考对1949年3月,中共中央前往北平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道:“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摘编自《遍数风流还看今朝(百年大党面对面12)》

材料二   百年党史,如何建设好我们的党,是命根子。毛泽东一生都心系党的建设这个命根子。从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他关于党的命运的三次“对谈”,集中地说明了这一点。

——摘编自石仲泉《毛泽东关于党的命运的三次“对谈”及其时代意义》

材料三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

——据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2018年1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窑洞对”的背景,并说明新中国成立前后对“窑洞对”的实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党史三对”间的关系。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百年大党重温“党史三对”的原因及时代意义。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叶秋海棠”

清末民初之际,学部所编《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中对中国版图的想象有这样的描述:“我国地形,如秋海棠叶。出渤海,如叶之茎;西至葱岭,如叶之尖;各省及藩属,合为全叶。”中华民国成立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科书《新地理》中,延续了“一叶秋海棠”这一意象。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民国政府推动下,除了教科书之外,“秋海棠”也开始广泛出现于报纸杂志等公共媒介中,并广为民众所接受。

“桑叶”与“蚕食”

“桑叶”是民国时期另一种对中国版图的想象。1922年商务印书馆发行的《新法地理教科书》中这样描述:“全部地形好像横铺着的一个大桑叶;再巧不过,中国本是蚕丝的发源的地方”。到30年代救亡话语体系将中国版图抽象为“桑叶”,将日本版图抽象为“蚕”。1938年,在题为《我们不怕鲸吞!我们只怕蚕食!》的抗战漫画中,所显示的桑叶被蚕食掉的中国版图的部分,与当时日军所占领的中国国土的形状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抗战期间的教材中,无论国民政府还是边区政府都存在着将中国版图比喻为“桑叶”的做法。

“雄鸡一唱天下白”

新中国成立后,一种新的中国版图想象应运而生,人们开始将中国版图比喻为“雄鸡”。据《人民日报》1952413日的报道:“西安的少先队员曾指着中国版图的模型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庞焕洲说,‘咱们祖国真像一只美丽的大雄鸡’”。而这一宣传极大推动了对这一认知的传播。此外,旧有海棠叶地图中难以突出台湾的地位,而雄鸡地图中,将台湾视为雄鸡迈出去的一只脚。这一解释被成功运用于政治解释之中,并成为大陆与台湾关系建构中的重要一环。

——摘编自徐鹏《秋海棠、桑叶、雄鸡与中国》

依据材料信息,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阐释。(要求:主题准确完整,史实运用合理,语言逻辑清晰。)
2023-03-26更新 | 636次组卷 | 1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