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1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图为我国1952年底~1956年底主要经济成分的变化:

这种经济成分变化最主要的意义是
A.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B.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D.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
2 . 1953~1957年间我国工业与基本建设投资情况统计
工业投资金额基本建设投资项目数
行业比例(%)投资主体比例(%)金额(亿元)
重工业85中央81.8481.15
轻工业15地方18.2107.32
上表反映了新中国
A.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B.工业体系的构建模式
C.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D.地方经济发展的困境
3 .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认为:“中国人寻找适合中国的政治制度,寻找了两三代,但终究没有寻找到。直到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选择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这些“政治制度”中最根本的制度是
A.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村民民主自治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017-03-06更新 | 300次组卷 | 17卷引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实验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中国大趋势》的作者之一多丽丝•奈斯比特认为,中国政府非常稳定,政策非常持续,没有被竞选所左右的思维模式。西方的问题就是竞选导致各个党派互相竞争,他们只能通过达成共识来实施政策,而中国一直在进行长期的战略计划、规划。这段话表明该书作者
A.肯定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B.认可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优势
C.赞扬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认为西方制度不适合中国的国情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斯大林对中国的“一五”计划提出了一些原则性建议,他认为“确定20%的年增长率对工业是不是有些紧张?建议降到15%或14%”。据此可知
A.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B.美英等国对中国进行制裁
C.中国原有工业基础薄弱
D.中国国民经济恢复需要时间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53~1957年,中国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苏联1937年工业总产值实现大跨越,到“一五”计划完成时,已经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中苏两国经济建设成就均得益于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指令性计划的实施
C.对农业改造的成功进行D.两国在政治经济上的相互支持
7 . 1953年某地普选传单:“旧社会,太可恨,不把妇女来当人!新社会,大改变,男女都有平等权。积极参加大普选,认真行使民主权。”传单主要是为了
A.宣示新中国与旧社会的区别
B.进行民主训练实践新民主主义
C.准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解放妇女建立男女平等新社会
2016-11-27更新 | 362次组卷 | 29卷引用:高中历史纲要上新课同步-第九单元单元测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农业社会化的步骤,必须和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的发展相适应。”这表明建国初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A.是国家经济建设优先发展的重心
B.符合当时国家经济战略的要求
C.超越了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
D.推动了新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2016-11-27更新 | 279次组卷 | 18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其主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对我国建国后某个时期的评价甚高:“从经济增长的数字看,……是相当成功的,国民收入年均增长8.9%……具有决定性加速作用”,但是这个成就也是有代价的,它使中国的供求关系由市场机制参与调节的基本平衡转变为国家按计划实行资源配置的“短缺经济”。这一时期指的是
A.一五计划时期B.大跃进时期
C.改革开放初期D.中共十四大之后
10 .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中指出:“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做主的权利。”最能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A.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逐步推行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2016-11-27更新 | 429次组卷 | 24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