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新中国建立初期,农业合作社逐渐发展起来,对图2信息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A.三大改造中诞生了农业合作社B.农业合作化运动促进工业发展
C.“一五计划”发展农业合作社D.人民公社扩大了合作社的规模
2023-06-29更新 | 71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1956年,毛泽东在谈到国家与工厂的关系时指出:“统一性和独立性是对立的统一,要有统一性,也要有独立性。……各个生产单位部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毛泽东强调的是(     
A.适当提高工厂的生产经营自主权B.适度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C.平衡工商企业改造中的公私关系D.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2023-06-21更新 | 6220次组卷 | 31卷引用:重庆市渝北中学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据统计,“一五”计划期间,国家财政收入中有69.4%来自国营经济的上缴利润,国外的贷款占总收入的2.7%;在苏联帮助设计和装备的技术建设项目中,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所担负设计的工作量有20%~30%,机器设备安装量有30%~50%。这表明我国的“一五”计划(     
A.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B.证明了计划经济的先进性
C.完成了所有制结构的根本改造
D.体现了一定的“自力更生”精神
2023-06-01更新 | 363次组卷 | 22卷引用:历史(重庆A卷)- 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1953—1957年政府先后8次发出指示,改变自由迁移政策,为控制城市人口现模,限制农民进城。1958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首次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提出限制性政策,全体公民被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的粮油供应由国家解决,从而形成了与户籍相关联的社会福利制度。1982年1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1984年1月中央决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选若干集镇进行试点,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10月,出台政策规定,凡申请到集镇(指县以下集镇,不含城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公安部门应办理入户手续,除口粮自理外,其他同集镇居民一样享有同等权利。据统计,1984—1990年全国共计有500万农民落户城镇。2016年相关政策要求“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

——摘编自郭东杰《新中国70年:户籍制度变迁、人口流动与城乡一体化》

材料二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发展,催生了城市对劳动力的旺盛需求,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中。1979—1992年,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从17.6%上升到23%、12.6%上升到26.9%。1978—1999年城镇化水平由17.92%提高至30.89%。2000年以后,政府逐步放宽并改善农民工的进城条件,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和城市居民平等共享城市中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农村劳动力流动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据统计,2000—-2016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由50%下降到27.7%,城镇化水平提高至57.35%。1978—2016年,中国年均劳动力利用效率提升15.6%,并且提升幅度在逐年增大。

——摘编自张广胜、田洲宇《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变迁、贡献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户籍制度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积极作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根据1953年《选举法》,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人口调查工作。在人口普查的基础上,进行了选民登记工作,共有323809684名选民进行了登记,占进行选举地区18周岁以上人口总数的97.18%。随后,在全国基层单位进行选举,参加投票的选民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5.88%,据此可知,1953年的选举(       
A.助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建立B.践行了人民民主原则
C.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完善了政治协商制度
2023-05-17更新 | 299次组卷 | 15卷引用: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城市是新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城市发展的轨迹与国家政策息息相关。下图是当今中国部分城市分布示意图。


   
观察上图中的城市,选取一组城市(至少包括三个城市),自拟论题,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某一时期国家政策予以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认真观察图,作为史料,它可以直接用于研究新中国(     
A.生产关系的改造B.经济恢复的成效
C.政权巩固的措施D.体制创新的历程
2023-05-12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届高三适应性月考(九)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先后两次召开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1950年表彰大会的名称是“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农业和工业战线的代表名额基本相当。而1956年表彰大会的名称是“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代表集中在工业战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劳动模范政治诉求的多样性B.劳动人民政治地位的提升
C.国家工农业发展方式的差异D.国家发展战略认识的调整
2023-05-10更新 | 793次组卷 | 18卷引用: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156项”工程是指从1950年到1955年期间,苏联答应帮助我国建设的一批工业项目,在施工的150项中,106个民用工业企业,有50个布置在东北,32个布置在中部地区;44项国防工业中有35项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156项工程”这一安排有助于(     
A.完成社会主义改造B.实现产业基本平衡
C.改善工业空间布局D.完善工业体系建设
2023-05-08更新 | 231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重庆卷)-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上有观点认为,中国国力贫弱,政府应“施仁政”,与民休息,应多发展轻工业,改善民众生活。毛泽东在1953年指出,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是小仁政;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是大仁政,重点应当放在大仁政上。毛泽东的谈话旨在(     
A.强调快速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性B.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
C.加快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进程D.重视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
2023-05-08更新 | 287次组卷 | 8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3届高三第九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