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在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农村,自然经济依然具有相当的发展,这也是农村地区出现农业、农民、农村之间相互制约(“三农问题”)致使经济不发达现象的根源之一。中国自然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最终结束,是在
A.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
B.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
C.1952年土地改革之后
D.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结束之后
3 . “夺高产,放卫星,确保亩产十万斤。”下列各项与之有关联的是
A.“一五”计划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D.“文化大革命”
4 . 下图反映的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其中,导致从C到D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一五”计划的完成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C.国民经济的调整
D.“文化大革命”的开展
5 . 下图是1958年的宣传画《刻舟称瓜》。它反映了
A.当时的农业高产丰收B.农民生产技术提高
C.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D.当时的经济发展的繁荣景象
6 . 下面这幅漫画反映了中国什么时候的状况?(     
A.过渡时期(1949—1956年)B.探索时期(1956—1966年)
C.文革时期(1966—1976年)D.新时期(1978—)
2016-11-21更新 | 98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2013学年河北石家庄第二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7 .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China Watch》一书中写道:“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关于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法制
B.是由于党的指导思想出现了严重偏差
C.直接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改革
D.给新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8 .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的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2016-11-18更新 | 414次组卷 | 37卷引用:2010年广东湛江二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