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9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65年3月四川攀枝花钢铁厂开始大规模建设,国务院从10个部委抽调了大约5万人参加建设,尤以东北、山东、四川、云南等钢铁和煤炭企业的人为最,还包括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一些技术人员。攀钢的建设(     
A.是国家调整国民经济的举措之一B.是为了应对严峻的经济困难
C.体现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方针D.改善了四川地区的基础设施
2 . 据浙江省统计局调查:“1965年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3元,比1957年的87元增长52.9%,年均增长5.4%。”这一时期浙江农村居民收入有所增加可能得益于(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行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进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的推广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里程碑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时代条件的局限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加之毛泽东的理论探索是在“左”倾思想盛行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但毋庸置疑的是,毛泽东在这一历史时期探索的成果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李良明林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阈下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邓小平指出:“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首先从农村开始,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是受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压抑较严重的社区,从相对意义上说,农村居民是传统计划经济制度的“牺牲者”,很多农民连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广大农民群众对改革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其次,在传统计划经济制度下,农村与城市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往来较少,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农村占很大比重,使得农村的经济制度变迁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进行,可能遇到的阻力也比较小。该制度变迁源于农民自发的行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也说明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市场化方向是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方向,是正确的方向。

——摘编自许经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回顾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伟大成就”和“曲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进的原因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4 . 1957—1961年,我国经济发展概况数据如下表所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1957年1960年减少(百分比)
粮食3901亿斤2870亿斤26.4%
棉花3280万担2126万担35%
生猪年底存栏数14590万头8227万头56%
A.“文化大革命”的破坏B.自然灾害严重
C.左倾错误带来的经济困难D.中苏关系破裂
2023-12-02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实验中学附属江门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5 . 宣传画具有内容紧跟时代主题、图像紧跟时代热点、形式彰显时代风采的特点。下面是1959年题为《实干苦干加巧干生产指标冲云端纺织女工志气大要把地球当线团》和《贯彻农业八字宪法,争取更大的丰收》的两幅宣传画。这两幅作品意在(     

A.激发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B.展示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C.促使中共八大的举措付诸实践D.表明女性成为生产的主要力量
2023-11-26更新 | 171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口号作为意识形态的表现之一,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一种反映。以下这些口号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按其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②“五讲四美三热爱”
③“依法治国,依宪治国”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A.①④②③B.④②③①C.③②①④D.④①②③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62年初,湖南长沙的一些公社生产队自主探索各种形式的“联产记酬责任制”,湖南省委为此专门派驻工作组到生产大队了解情况,探寻乡村发展道路。这种探索的背景是(     
A.农业合作社已全面推行B.人民公社体制遭到否定
C.国民经济调整已经完成D.责任制利于解放生产力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加之毛泽东的理论探索是在“左“倾思想盛行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域下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邓小平指出:“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首先从农村开始,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是受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压抑较严重的社区,从相对意义上说,很多农民连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在传统计划经济制度下,农村与城市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农村占很大比重,使得农村的经济制度变迁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进行,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也说明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市场化方向是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方向。

——摘编自许经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回顾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伟大成就”和“曲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进的原因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9 .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应正确处理的十个问题,即《论十大关系》。《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①为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奠定基础
②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当前主要任务
③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61年初,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把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调整到167亿元,比原来的计划指标减少108亿元,即减少了39.3%。其中工业投资94.58亿元,比1960年预计的139.5亿元减少近50亿元。这一措施(     
A.体现了党对苏联模式的反思B.意在缓解经济过热带来的困境
C.基于所有制结构调整的需要D.凸显国家对工业现代化的重视
2023-11-01更新 | 280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创新班)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