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五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这一歌谣出现于
A.“大跃进”时期
B.“文化大革命”时期
C.改革开放新时期
D.“一五计划”时期
2 . “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五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这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某一地区农民的劳动号子。如果将上述劳动号子作为史料,可以用来印证
A.“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B.“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
C.人民公社欣欣向荣的气象
D.“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2019-06-13更新 | 279次组卷 | 2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六盘山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20世纪50年代《科学普及资料汇编》记载:广东新会农民创造水稻和高粱“杂交”办法;陕西西安农民成功地将棉花“嫁接”到椿树上;陕西蒲城县农民试验“公鸡孵小鸡”,使母鸡有更多时间下蛋。与这些所谓的“奇迹”密切相关的事件是
A.“大跃进”运动
B.“包干到户”运动
C.“农业合作化”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4 . 某人收藏有一本1958年编写的《扫盲识字课本》,上面有“苦战十五天,摘掉文盲帽”的口号,该口号实质上反映出
A.当时中国出现了“大跃进”倾向
B.新中国教育的有效性大为提高
C.到1958年我国基本上扫除了文盲
D.党和政府始终重视教育的发展
5 . 1961年,我国国家信贷支农资金(农业贷款)年底余额为63.7亿元,到1965年上升为78.2亿元,占国家信贷资金总额的比例也由1961年的7.7%上升到1965年的11%。此变化表明
A.国家财政经济出现明显好转
B.经济工作重心移至农业方面
C.国家对农业经济的重视提高
D.国民经济调整已经基本完成
6 . “队里花生大丰收,一颗能榨十缸油,豆荚用来做军舰,十万军队装不够。”这首民间歌谣与下列哪个口号的时代背景相一致
A.“打土豪,分田地”
B.“争上游,敢出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C.“吃饱肚子为先”
D.“千变万变不如(包产到户)一变”
7 . 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下列流行语出现于“大跃进”时期的是
A.义务教育、希望工程
B.放卫星、超英赶美
C.经济特区、改革开放
D.样板戏、上山下乡
8 .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年份1952年1953年1954年1955年1956年
农业总产值461510535575610

——《中国统计年鉴(1983)》

材料二   下图为1958年8月13日的《人民日报》(部分)


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农村的什么运动有关?这一运动使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什么变化?
(2)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是真实的吗?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当时哪两场运动有关?这两场运动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为什么这一做法能“效果很好”?
(4)综合上述材料,你从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做法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9 . 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我们曾经有过深刻的教训,下图反映的是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
C.四清运动
D.文化大革命
10 . “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这是某一时期在中国某地流行的口号。该史料作为直接论据,可以说明
A.“一五”计划的超前完成
B.“大跃进”的“浮夸风”
C.“文革”的严重错误
D.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2018-02-19更新 | 317次组卷 | 19卷引用: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市高级中学(吴忠中学青铜峡分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