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60年3月,毛泽东高度评价了鞍钢的经验,提出了开展技术革命,大搞群众运动,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等原则,这些原则被称为“鞍钢宪法”;这与当时苏联依靠少数专家和一套繁琐的规章制度的“马钢宪法”有很大不同。这反映了(       
A.中苏关系开始恶化B.我国自主探索企业发展模式
C.国民经济结构调整D.新中国工业布局的相对合理
2 . 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我国粮食产量和收购量示意图。据此可知,当时我国农业
A.粮食产量得到了稳步提升
B.生产关系变革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C.体现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性
D.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历史性变革
3 . 1960年,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以调整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缩短重工业战线,节俭财政支出等。这一方针实施的主要背景是
A.经济困局的出现B.整风运动的开展
C.反右斗争的扩大D.中共八大的召开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中国的反动阶级及其外国的主子们长期盘踞在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使得城市中的反动势力十分强大。几千年的农业社会,使得城市中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虽然市民比较普遍,但生产和经营基本都以家庭为主,思想极其狭隘。革命要想发展,必需重视对落后的农村的改造,必需充分团结好农民阶级。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材料二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材料三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20世纪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复兴之路》解说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的分析及开辟的革命道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8-1965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及表现。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的“社会变革”及其巨大成就。
2022-01-25更新 | 137次组卷 | 3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下图是中国经济建设的宣传画,它最有可能出现在
A.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新时期
6 . 1956年7月,1956年7月,陈云在全国商业、农产品采购厅和供销合作社主任会议上指出:“现在,从中央到地方,业务部门的普遍缺点是…作出来的决议往往带有片面性”,“我们要把资本家请来当'反对派',专门同我们'抬杠',越""抬杠',工作就可能做得越好”。陈云的这一主张
A.有利于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B.有助于加快社会变革的进程
C.适应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D.有利于我国走市场经济道路
2022-01-19更新 | 383次组卷 | 10卷引用:黑龙江省龙西北八校联合体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1963—196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11%;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增加到703亿元;燃、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上述变化反映了
A.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B.城乡经济发展差别日益缩小
C.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D.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2022-01-13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9 .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央政府以备战为目标,大力投资以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为核心的“三线建设”。其间,我国共新建56个城市,城市总数由167个增加到223个,增长33.5%;内地新建城市29个,占同期全国新建城市的52%。材料说明
A.国家整体经济结构趋于合理B.国家主导加速厂城市化进程
C.经济发展促使城市数量增长D.城市建设缩小了城乡间差距
10 . 1957年,毛泽东说:“一切国家的好经验我们都要学,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一点是肯定的。”1961年他接见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时说:“如何搞社会主义还要积累经验,苏联、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的经验,我们都愿意接受。”这反映了
A.意识形态对抗不复存在B.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C.国家建设需要全球视野D.我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2021-12-02更新 | 184次组卷 | 3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校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