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如图所示为2010—2017年中国三类研类型的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量的变化情况。我国的这一变化情况(     
   
A.增强了对外国科研人才的吸引力B.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
C.说明科技发展以尖端技术为重点D.体现出教育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
2023-05-28更新 | 117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学业水平选择考猜题卷(二)历史试题
2 . 【自然与生态文明】

材料一   两汉社会的经济生活境况逐渐有所进步的诸种条件中,生态环境的作用也是不宜忽视的。经考察发现,两汉时期的总体生态状况与现今有所不同,秦至汉时,平均气温较现今大约高1.5℃左右。东汉时平均气温较现今大约低0.7℃,平均气温上下摆动的幅度超过了2℃。生态环境的变迁,对经济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汉书·食货志上》记载,董仲舒上书说,当时关中民众不习惯种植麦类作物,建议政府以行政力量引导,“使关中民益种宿麦”;《汉书·武帝纪》记载,政府颁布相关法令并派专员“劝有水灾郡种宿麦”;据《史记·平准书》记载,山东地区遭受水灾,民多饥乏,然而颁行法规以行政力量大规模推广推广冬小麦种植,这与气候寒冷的变化无不有关。

——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材料二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基本的长期战略,不仅关乎中国,也关乎全人类的生活质量和未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已将之纳入宪法,201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这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以及国际合作直接联系到了一起。生态文明迫切呼吁中国和世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至关重要,一旦处理不好,则会危及社会和国家。

——卢卡斯·古铁雷斯·罗德里格斯《中共对生态文明的承诺与担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时期生态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2023-05-26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2023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模拟(五)历史试题
3 . 据下图可知2020年中国(     )
202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行业分布情况单位:亿美元
行业流量同比(%)比重(%)
合计1537.112.3100.0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87.2-7.525.2
制造业258.427.716.8
批发和零售业230.018.315.0
金融业196.6-1.512.8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91.967.76.0
建筑业80.9114.05.3

续表
行业流量同比(%)比重(%)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62.360.64.0
采矿业61.319.54.0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7.749.13.7
房地产业51.951.83.4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37.38.72.4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21.629.31.4
农/林/牧/渔业10.8-55.70.7
卫生和社会工作6.4178.30.4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6-40.70.1
教育1.3-80.00.1
住宿和餐饮业1.2-80.00.1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21.30.0-1.4

A.投资领域日趋广泛,结构不断优化B.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C.对外投资比例有所降低D.对外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2023-05-26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四大名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五)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斯大林指出:国际关系尖锐化的根源在于日本和德国,它们推动了军备的扩充和帝国主义战争的准备,法西斯侵略势力是世界人民的主要危险。1934年苏联正式加入国联,1935年签订《苏法互助条约》,1939年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且开始了一系列调整西部疆界的行动,建立“东方战线”。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按照美苏结构性对抗的大战略布局将中国由朋友转变为敌人。这一时期美对华战略观、安全观的核心特征是完全敌视、拒绝接触,中国始终位于美国遏制战略亚洲包围圈核心位置。2010年,美国的战略目标从打击恐怖主义回调至聚焦大国竞争博弈,明确将中国和俄罗斯定义为“战略竞争者”和国际秩序的“修正主义大国”,位列美国三大类别战略挑战之首,而在“战略竞争者”当中,中国又排在俄罗斯之前,这就为美国从根本上调整对华战略提供了理念基础。

——摘编自安刚等《探索中美关系新范式及全球安全治理》


(1)据材料一,分析20世纪30年代苏联遭受“威胁”的缘由,并概括苏联为应对“威胁”所采取的外交政策,请举例说明。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新中国面临的外部“威胁”及采取的外交对策。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当今中国应对国际变局问题的认识。
2023-05-26更新 | 285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我国船只便已在南海中航行,并以“涨海”称之。晋代渔民便已在南海诸岛从事捕捞活动。宋代官方地图《诸蕃图》中,南海诸岛已正式划入中国版图,政府还派水师巡海至西沙群岛一带。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到南海测量。明清两朝,南海诸岛划归琼州府管辖,并置水师负责巡视和军事戍卫。数百年来,中国沿海渔民在南海诸岛上种植椰树、香蕉、番薯等,并建立了许多供奉神明的小庙,人们还在南海诸岛上发现了大量历代古钱币。

——据吕一燃《中国海疆史研究》

材料二   日本战败投降,依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中国负责南海各岛屿的受降事务。国民政府于1946年5月23日派海军抵达东沙群岛,设置气象台,后又增派军队登岛驻守。1946年11月28日进驻西沙群岛之武德岛。1946年12月15日,南沙群岛接收人员在太平岛举行接收南沙群岛升旗典礼。后又与法国政府数度谈判,收回南沙群岛的主权。1947年,印制了《南海诸岛位置图》,用11段国界线圈定了中国南海海域范围。

——据陈谦平《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收复南海诸岛主权述论》

材料三   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各方同意以和平方式而不诉诸威胁或使用武力,由直接相关的主权国家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原则,通过友好磋商和谈判解决他们的领土和管辖权争端。宣言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地区层面处理南海问题的首份政治文件,意义重大。

——据李金明《从东盟南海宣言到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我国古代南海诸岛开发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能够收回南海主权的原因,并简要评价国民政府的举措。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签署对处理南海问题的启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2023年3月10日,我国成功将天绘六号A/B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并成功发射的第400颗航天器,中国空间技术领域不断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A.“向科学进军”热潮的掀起B.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
C.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D.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推动
2023-05-23更新 | 296次组卷 | 8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王大珩,中国现代国防光学技术及光学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研制出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和首台航天相机,主持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大型光测设备,被誉为“中国光学之父”。1942年,王大珩受聘于伯明翰昌司玻璃公司,专攻光学玻璃的研究。1948年5月,王大珩受祖国召唤返回大陆。1952年,王大珩担任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长春光机所)馆长。1958年,长春光机所凭借研制高精光学仪器的“八大件、一个汤”(电子显微镜、高温显微镜等8种有代表性的精密光学仪器和一系列新品种光学玻璃)而闻名全国科技界。1986年3月,王大珩参与起草了《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该建议经修改完善后,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最终形成了至今都在影响中国科技发展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863计划”。1985年,王大珩创办了以光学为专业的高等院校,并亲自制定专业课程,讲授基础课,为全校学生一一解答问题。他曾写道:“我已经95岁了,仍希望为祖国和人民服务鞠躬尽瘁。”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王大珩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摘编自齐芳《王大珩:赤子丹心中华之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学家王大珩为新中国所作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学家王大珩的优秀品质。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全国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快速增长。然而,由于旧教育脱离生产劳动的习惯势力的影响,加上对日教育的政造着重于政治及教学内容方面,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注意不够。教育脱离生产劳动的弊端很快暴露出来,大批学生不愿意从事生产劳动。19508月召开的中国教育工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点讨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1954年,中共中央转发中央教育部党组《关于解决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学习与从事生产劳动问题的请示报告》的批语指出,“中小学毕业生绝大多数都应该从事工农业及其他生产芳动,这是一种正常现象”。继而,中共中央宣传部、周恩来对中小学劳动教育都有过重要批示。

材料二   下表所示为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部发布的部分关于劳动教育的文件。   

时间文件着眼点
1982《教育部关于普通中学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试行意见》培养劳动技术,促进就业
1986《“七五”期间全国中小学勤工俭学
发展规划要点的通知》
教育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1998《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通过实施劳动技能教育等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健康心理和高尚情操
20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强和改进德、智、体、美、劳教育,培养学生“爱劳动、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15《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
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强调要充分发挥劳动的综合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祁占勇《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价值选择及其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提出实行劳动教育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改革开放以来劳动教育有何变化。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科技体制的演变历程

阶段概况
1949——1978年这一阶段强调有计划、有组织、政府主导的资源配给与研究体系,逐渐形成中央计划管理的科技体制,但对基础研究的带动力度不够大。
1978——1985年1978年邓小平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论断。1978——1985年,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是对计划经济制度下科技体系的恢复与重建,无法满足经济体制发展的需求。
1985——1995年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标志着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正式全面启动。主要策略是引进市场和竞争机制,激活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
1995——2006年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这一时期基本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互动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以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为主的科学研究体系。
2006——2012年2006 年党中央提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2007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和《专利法》,突出市场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国家创新体系初具规模。
2012年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2年,改革目标演变至“建成更加完备的高效能国家创新体系”。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要重点抓好完善评价制度等基础改革,转变科技管理定位,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

       ——摘编自曹原、田中修等《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体制演变的历程与启示》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体制演变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①可以指出科技体制在某一个阶段的特征,也可以指出某几个阶段演变的特征;②明确写出所选阶段;③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3-05-22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23届高三三模(保温卷)历史试题
10 . 20世纪80年代后,粤菜大规模东进、西闯、北上、南下,人们以品粤菜为时尚,以进粤菜馆为身份象征。随后,粤菜进一步向东亚、东南亚、欧美国家进军。粤菜的流行(     
A.反映出各地饮食差异的缩小B.表明广东经济影响力的增强
C.证明了中外饮食文化的互鉴D.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