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文明的交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君士坦丁堡城内,来自东方的丝绸和黑海北都各草原民族的商品进入,珍贵的队服装、土著纺织品、首饰珠宝、梳柔毛皮、皮革等调剂着新罗马贵族们的口味。查士丁尼一世派人成功地从中国获取育蚕制丝的秘密,在君士坦丁堡建立起国家拉制的丝绸出口使之逐渐成为拜占庭帝国最兴盛的手工业。“黄金角”沿河地带的巨大商业区汇集着全国各地的商品和来自世界各地的珍奇货物,各种肤色的商贾身着各国服装来来往往,人们用各种语言进行交易。

——摘编自陈志强《古罗马的文明传承——千年明珠“新罗马”君十坦丁保》

材料二   8世纪中期至9世纪,在哈里发哈伦·拉希德和马蒙执政时,扩建巴格达城,使该城进入全盛时期,成为阿拉伯帝国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和索教中心。经济繁荣,交通四通八达,商贾辐辏云集,市场店铺林立,开设有专卖中国丝绸、瓷器等商品市场。830年,哈里发马蒙在巴格达创建因家学术研究机构“智慧之宫”,聚集不同民族及宗教信仰的著名学者,将希腊、波斯、印度等国的古典著作加以收藏,整理并翻译成阿拉伯文。

——摘编自何新《巴格达城曾经的辉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君士坦丁堡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巴格达城市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的地理范围以希腊半岛为中心,以地小山多为其地理环境特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古希腊人口的增长速度很快,“到公元前750年左右,希腊人口已经多到不能糊口的程度了”。希腊人需要到海外拓展生存空间。同时,在激烈的阶级分化和斗争中破产而失去土地的农民和政治斗争中失败的利益集团,被迫去海外谋生。

——摘编自王文峰《古风时代希腊海外殖民运动考察》

材料二   在公元前750—前550年,希腊城邦不断向外殖民,虽然在黑暗时代(公元前1200—前900年)希腊就开始向外移民,但这一轮移民潮是希腊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向外移民运动。他们从希腊本土出发,不仅移往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这些传统殖民地,而且远至黑海沿岸、亚平宁半岛南端、高卢南部和北非部分地区。希腊对外贸易发展对这次殖民浪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许多殖民地有它的商站的功能。

——摘编自【美】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公元前8世纪中期希腊海外殖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公元前750年至前550年希腊海外殖民的特点。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亚历山大在东方被征服各地先后建立起几十座城市,这些城市既是统治当地居民的军事据点,也是经济活动中心,许多随军而来的希腊奴隶主在这些城市里开设手工作坊,经营工商业,与当地居民进行贸易活动。许多随军学者包括工程师、哲学家、地理学家、测量师等专门人才沿途搜集资料,采集动植物标本,与当地人交往。亚历山大发现东方民族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愚昧无知,而是具有较高程度的文明的,所以在治理帝国的各项政策上,处处都体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亚历山大东征毕竟是奴隶制时代赤裸裸的侵略行为,所以这个帝国的建立固然也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摘编自于春英、申芬《评亚历山大帝国在历史上的作用》

材料二   汉朝沿袭中国长久以来的文化传统,是典型的农耕民族,“追求安居乐业,不到不得已,帝国不会轻易越过长城的防线去开拓领土”,因此,汉朝对外的冒险和军事征战十分有限,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也以汉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主。罗马帝国作为一个依靠战争不断壮大的国家,其对外开拓的传统一直影响着罗马帝国各个阶层,“上至元首下至平民,都热衷于冒险和商业贸易”,因此,在罗马和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中,罗马帝国的主动性更明显。在交流的物种中,罗马帝国对汉朝物品的渴求度远远高于汉朝对罗马商品的渴求度。在罗马社会上丝绸一直都被高度重视,甚至帝国还曾掀起以穿丝绸为时尚的风潮。反观汉朝,虽然罗马的玻璃、钱币、毛织品等对汉朝社会也产生过一定影响,但是由于汉人更崇尚玉的传统,玻璃和钱币在汉代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有限。

——摘编自祁潇潇《罗马帝国与汉朝经济交流问题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经济文化交流的不同之处。
2023-05-09更新 | 101次组卷 | 19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创新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希波战争(公元前499~前449年)爆发后,大军压境反而使得彼此矛盾重重的希腊各城邦尽弃前嫌,促成了雅典帝国的形成。发动战争的波斯事与愿违,反而牺牲不少。当战争威胁消除,雅典城邦内部的矛盾又尖锐起来。希波双方在战争中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波斯开始试图以政治外交手段谋求国家利益并获得了辉煌的成果,而希腊人则更多地在异邦的土地游历和求学。随着军队征服的步伐不断迈进,商人和移民继之而来,文明的交流更为广泛而持久。雅典和波斯帝国彼此影响,共同走向混乱与融合。

——摘编自吴杨《试析希腊城邦与波斯帝国的交往特点》

材料二   亚历山大在东方被征服各地先后建立起几十座城市,这些城市既是统治当地居民的军事据点,同时也是经济活动中心,许多随军而来的希腊奴隶主在这些城市里开设手工作坊,经营工商业,与当地居民进行贸易活动。许多随军学者包括工程师、哲学家、地理学家、测量师等专门人才沿途搜集资料,采集动植物标本,与当地人交往。亚历山大发现东方民族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愚昧无知,而是有着较高程度的文明,所以在治理帝国的各项政策上,处处都体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亚历山大东征毕竟是奴隶制时代赤裸裸的侵略行为,所以这个帝国的建立固然也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摘编自于春英、申芬《评亚历山大帝国在历史上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公元前5世纪上半叶波斯与希腊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交流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秦国形象在中国人心目中的正面呈现始于两汉,魏晋之际达于极致。《后汉纪》《后汉书》等记载的大秦:大秦国一名黎轩,“在海西”,为西域诸国之一,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小国役属者数十。石为城郭,周圜百余里,城中屋宇皆以珊瑚为棁栭,琉璃为墙壁,水精为柱础,谷食常贱,国用富饶,而无盗贼寇警。其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其人皆粗长大,平正若中国人。其国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确居处,几于日所入也。我们不难发现,与历史上的罗马帝国稍加比对,汉晋中国依据间接获得的罗马信息而建构的大秦形象存在明显异化和严重变形。

——摘编自庞乃明《亦真亦幻大秦国:古代中国的罗马帝国形象》

材料二 在古代西方人憧憬的超远国土中,“丝绸之国”似乎是他们尤为钟情的对象。古罗马地理学家梅拉认为,“从东方出发,人们在亚洲遇到的第一批人就是印度民族、赛里斯人和斯基泰人。赛里斯人住在临近东海岸的中心”。思想家卢西安宣称,“赛里斯人甚至可达300岁的高龄,有人说整个赛里斯民族以喝水为生。”史学家马塞里努斯认为,“塞里斯人平和度日,不持兵器,永无战争。性情安静沉默,不扰邻国。气候温和,空气清洁,舒适卫生。赛里斯人习惯俭朴,喜安静读书以度日,不喜多与人交游,物产丰富,无求于他人。虽随时愿将货物售于他人,然绝不自他人有所购买也。”直到13世纪末,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问世,为西方人揭开中国的神秘面纱之前,中国形象始终停留在了那个虚无缥缈的神话传说阶段。

——摘编自邹雅艳《古希腊罗马时期西方的中国形象》


(1)据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和古罗马形象的共性。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中国”获取罗马帝国形象的渠道。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古代中国和罗马帝国形象生成的主要因素。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反思世界文明史,从文明早期到现当代,人类文明始终在两个层面上表现出多样性,一是不同文明体之间的差异性、多样性,一是同一文明体内部构成要素、构成领域的差异性、多样性。正是这双重的多样性,推动着文明的不断进步,也使人们不断遭遇新的问题和冲突。可以说,“文明”与“多样”具有共生性,多样性是文明的内在本质性特性,是文明得以发展的内在结构性动力,也是导致各类文明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历史长河中,文明在总体上是以文明群、多极文明的方式存在和发展的,正如城市是以城市群的方式,人是以人群、社会的方式发展一样。

——摘编自陈患《文明多样性:历史趋势与伦理自觉》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层次清楚)
7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多元文化之间的接触、碰撞、相互学习和相互吸收形成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不断地为各地的文明增添活力。纵观世界历史,以文明多样性为基础的文明交流互鉴始终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主流。不同文化并不是孤立地、互不联系地各自发展,而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学习、相互碰撞中携手前行。从这样的人文视角出发,可以看到人类发展史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借鉴、互通有无、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

——摘编自张耀军《文明多样性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自信》

结合中外古代史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中关于中外文明的观点。(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上最早发明炼铁技术的,是位于两河流域北部的米坦尼王国,时间为公元前1400多年。公元前1370年,米坦尼王国被赫梯王国征服后,赫梯垄断冶铁术并禁止任何铁器出口达近两个世纪之久。后来冶铁术才传入两河流域和埃及。欧洲铁器时代是从公元前1000年代初的哈尔施塔特文化开始的。非洲南部和撒哈拉地区,直至公元前1世纪才进入铁器时代。中国商代中、晚期人们已对铁有所认识,商代藁城台西遗址和平台刘家河商墓中,发现过刃部用陨铁锻制的铜钺。掌握冶铁技术并使用铁器是在春秋中晚期以后。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随着铁器时代的来临,生产工具的进步,雨水丰沛、植被茂盛的恒河流域逐步得到开发,成为印度历史的中心舞台。到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

——摘编自张海鹏、徐蓝《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冶铁技术发展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冶铁技术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023-07-13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3年河北涿州的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一枚金币。据考证,其为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第五任哈里发阿卜杜勒·马利克在位时所造,年代为回历80年,即公元699-700年(中国唐朝武则天圣历二年至三年)。这是阿拉伯世界历史上铸造的第一种货币。此币没有人物或偶像图案,两面有文字,正面的阿拉伯文意思为“别无他神,唯有真主,真主举世无双”。


——摘编自王雪农《涿州唐墓出土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金币》

材料二 历史上的诸文明并不是封闭的体系,它本身在不断地变动,同时各文明之间也在不断地交流。……文明的交流,使各文明创造的成果在短期内即为人类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发明,因此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原因。文明的交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时常要遇到各种阻碍、挫折、冲突,……这也就是文明发展进程有时不能快捷,反而延缓的重要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对该枚金币的史料价值进行解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古代文明交流的方式,并谈谈你对古代文明发展的认识。
2023-04-06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也是多彩的。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

——摘编自《2014327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