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非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传承与交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这一氏族组织遭到破坏。由朝鲜传入日本的佛教,是文化变革的媒介,在日本起了与基督教在欧洲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中所起的完全相同的作用。学者、教师、工匠和僧侣从大陆渡海而来,随身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宗教信仰。而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他们……试图以中国唐朝为模式,将日本改变成中央集权制国家。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二   105年,中国人发明了造纸。751年,阿拉伯人又将它传入叙利亚、埃及和摩洛哥,后来传到法国和欧洲其他国家……活字印刷也是中国人最早发明……这些发明由中国传到中东,再经中东传入欧洲。金属管枪大约出现于1280年,但却没人知道它最先是由中国人发明的,还是由阿拉伯人或欧洲人发明的。1125年,指南针开始被用于航海——这显然是阿拉伯商人来到中国学会使用这种仪器并将其传入欧洲的。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三   世界文化史上,东非沿海的斯瓦希里文化,是由环西北印度洋周边地区的文化在长期交往中融合形成的,其地域包括非洲大陆、阿拉伯、波斯、印度西海岸、东南亚,甚至中国。纪元以前,东非就有土著民族生活。后来,西非居民班图人来到这里,赶走或同化当地居民。 7世纪后,班图人遍布东非沿海……历史上阿拉伯人因其生存环境恶化迁居东非沿海,形成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移民浪潮。他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也把伊斯兰教带到这里。

——杨天林《古代文明史》

材料四   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摘编自弗朗兹·博厄斯《种族的纯洁》


(1)材料一反映的是日本哪次变革?据材料归纳这次变革的因素及影响。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对文化发展所做的贡献。
(3)据材料三和所学,概括斯瓦希里文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特点形成的原因。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文明交流与传播的认识。
2022-04-22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贺州市平桂区平桂高级中学(贺州市第五高级中学)2012-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通过麦克维尔、汤普森等学者对大津巴布韦遗址及相关遗址的考察和研究,可以对当时的社会有个粗略的了解。在古城附近及今津巴布韦东部山区的英汤加,都发现古代的梯田和用于灌溉的水井和水渠;在大津巴布韦卫城外一堆垃圾遗物中发现了大量骨头,其中95%是牲畜骨头,这类牲畜骨头在其他遗址中也有发现;从遗址中发掘出了阿拉伯玻璃、近东陶瓷、印度串珠等,还有数百片中国瓷器的残片;富人的茅屋一般建于山顶,更加高大坚固,屋外还有围墙。

——摘编自艾周昌《非洲黑人文明》

材料二   麦克维尔的调查结论遭到了“腓尼基”派的极大愤怒和否决,致使英国协会在25年后决定委托汤普森博士进行第二次的探险。汤普森最后的结论说:“检查了从各个角落收集来的全部已有的证据之后,还没有一件是不符合班图根源和中世纪时期这种论据的。”她坚决不同意一再提出的调和性意见,即“津巴布韦及其同类的建筑是当地的工人在一个优秀的外来种族或监督者指导下修建的”。她认为这儿也许有外国的影响,但是,修建者都是非洲人,他们所属的国家仍是非洲的。

——摘编自【英】巴兹尔·戴维逊《古老非洲的再发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大津巴布韦文明的社会特征。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汤普森坚持的主要观点,并分析有人一再提出“调和性意见”的原因。
(3)麦克维尔和汤普森等人对大津巴布韦的研究体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
2023-04-25更新 | 107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据传说,当年图阿雷格人每逢旱季,他们南下来到廷巴克图所在地的一口水井旁,围着水井安营扎寨,雨季时便留下多余物品返回北方。这口水井由一名叫布克图的老妇人看守,他们每次南下都说去“廷—布克图”,意为“布克图之地”,后来建立的城镇也称之为“廷—布克图”,廷巴克图便是从“廷—布克图”演化而来的。



图1 廷巴图克老城

材料二 根据传说,阿兹特克人的祖先是从北方一个叫阿兹特兰的地方来的,他们根据太阳神的指示(亦有一说是根据羽蛇神的指示)往南来到阿纳华克谷地水位较浅的特斯科科湖;当他们来到湖中央的岛屿时,他们看到一只叼着蛇的老鹰停歇在仙人掌上,这个意像告诉他们应该在这里建造城市。1325年阿兹特克人在这个地方建立了特诺奇蒂特兰,一座巨大的人工岛。



请回答:
(1)图一和图二两城分别是古代哪一文明古国的都城?据材料扼要归纳影响两城兴建的主要异同。
(2)结合所学知识并据材料二,说明图二古城设计意图及其风貌。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世纪中叶,鉴于加纳王国经济衰敝以致亡国的历史教训,孙迪亚塔建立马里帝国后,利用尼日尔河上游谷地的灌溉条件,扩大耕地并引进棉花种植和棉纺技术。全国政权和兵权都在国王个人名义下,由中央控制,各级官吏也由国王任命。继任的君主将九万步兵分布于全国,以掌控全境商路,还建立了精悍的万人骑兵队。来自印度洋的子安贝被作为流通货币引入国内贸易中,这既可以增加税收,还利于粮食与其他货物之间的交易。14世纪,快速崛起的马里引起阿拉伯世界和欧洲的高度关注。

——摘编自郑家馨《十三—十五世纪马里国家的兴衰》等

材料二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其《历史哲学》中称:“非洲是一个仍处于幼年时代的地方,还笼罩在夜的黑幕里,看不见自觉的历史的光明。”之后不少欧洲学者以此为依据,认为非洲文明属于外来文明,认为非洲文明是由含米特人所创造的,而含米特人属于欧罗巴人种(或称白种人、高加索人种)。

——摘编自汪二款《非洲古代文明历史的探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里帝国崛起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世界文明古国的神话中都有洪水灭世的传说,只是原因和过程不尽相同。古代希伯来人和古代希腊人的洪水传说源头是苏美尔神话;在苏美尔人的泥版文书上,人们发现了故事的最早版本,后通过史诗被古代希伯来人继承,并传到古希腊人那里,于是就有了流传至今的洪水传说。中国古代也有“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但显然与上述神话差异较大。

——摘编自陈淳《文明与早期国家探源》

材料二   伊斯兰教还大大促进了苏丹的文化生活。随着《古兰经》学校的建立,识字的人越来越多。学者们可以在苏丹各大学里从事更高深的研究。在这些大学中,廷巴克图的桑科尔大学最为出色……学者们习惯于自由出入这些学校和伊斯兰世界的其他大学。信奉伊斯兰教还加强了苏丹各王国政治上的团结……伊斯兰教通过加强帝国的行政机构,帮助解决了这一制度上的问题。伊斯兰教还将非洲经济同穆斯林商人控制的欧亚大陆广泛的商路网关联在一起,从而促进了贸易。

(1)指出材料一中苏美尔人使用的文字及撰写的史诗,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古代文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伊斯兰教通过哪些方式促进了非洲的发展。
2024-04-03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世纪,马里廷巴克图以中世纪西非地区的黄金贸易和伊斯兰文化中心而著称于世。廷巴克图城有一家公立图书馆和20多家私立图书馆,藏有近20万卷阿拉伯文手稿,它们是廷巴克图城最珍贵的宝藏。阿拉伯文手稿内容涉及宗教、法律、文学和科学等学科,还包括统治者、咨询者和商人之间的通信,以及税收、结婚、离婚和收养孩子等日常事务。

——摘编自潘华琼《马里中世纪文化名城廷巴克图》

材料二   1493年,马里属国桑海皇族穆罕默德夺取王位,建立桑海阿斯基亚王朝,笃行伊斯兰教的穆罕默德重新对廷巴克图产生浓厚兴趣,他在廷巴克图修葺了桑科尔大学。由于桑海王室慷慨提供学术津贴和优厚待遇,许多学者从四面八方来到廷巴克图,如著有40多本法律史专著的桑海著名法学家艾哈迈德·巴巴,《西非编年史》作者穆罕默德·卡蒂和《非洲纪事》作者、著名史学家阿卜杜拉赫曼·萨迪等。穆罕默德汲取了东西方的行政精髓,以廷巴克图为中心,构建了完善的行政体系,通过联姻和交易,将众多部族的王子、贵族吸引到廷巴克图留学,使得廷巴克图成为盛极一时的学术之都。在全盛时期,廷巴克图有十几所大学和120座图书馆,大学里不但教授《古兰经》,还有历史、天文甚至逻辑学。

——摘编自陶短房《廷巴克图:学术之都的忘却和忆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廷巴克图成为西非地区伊斯兰文化中心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桑海国王穆罕默德得以重新发展廷巴克图的前提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桑海王国发展廷巴克图文化的措施。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斯基亚·穆罕默德一世在位时期(14931528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桑海国家发展到极盛,成为继马里之后西非又一大帝国。阿斯基亚·穆罕默德一世在中央设各部大臣,将全国分为4个行省和几个商业特区。中央各部大臣和地方高级行政长官,都由国王从王族国戚中选派亲信担任。阿斯基亚·穆罕默德一世组建了一支以战俘和奴隶组成的常备军,设置了专门管理全国穆斯林的最高祭司。阿斯基亚·穆罕默德一世鼓励商业和手工业,他在尼日尔河上游开凿运河,兴修水利,促进农业发展;开发矿藏,采金,采盐;统一度量衡,保障商旅安全。阿斯基亚·穆罕默德一世还重视文化教育,奖励学术,创办学校,广招各地学者文人。当时的廷巴克图有各类学校150所,培养出不少有造诣的学者,他们写了很多著作,保存和发展了阿拉伯—伊斯兰文明。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   桑海帝国统治阶级对各族人民和奴隶的剥削与压迫相当残酷。16世纪以来,被压迫的部落和奴隶起义不断发生。统治阶级的挥霍浪费,耗费了国家大量资财,以致发生财政危机。15171528年,桑海发生内乱,统治阶级争夺王位混战不已。从此以后,国势衰微,每况愈下。1590年,摩洛哥苏丹艾哈迈德·曼苏尔率领带着火枪的2000多名侵略军,大举进攻桑海。桑海军队退到故地登迪,苟且偏安,无力反击侵略者。1680年,桑海帝国灭亡。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斯基亚·穆罕默德一世改革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改革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桑海帝国走向衰亡的原因。
2024-04-03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诸国,宗教权力与世俗权力长期并立,教会与国家自成体系,分庭抗礼。至于华夏文明及其周边区域,世俗权力极度膨胀,皇权至上的政治体制贯穿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相比之下,教权与世俗权力的密切结合构成伊斯兰世界传统政治制度的突出现象,宗教与政治长期处于浑然一体的状态则是伊斯兰传统文明区别于中世纪的基督教文明以及华夏文明的显著特征。

——摘编自哈全安《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起源》

材料二   为什么许多(中古时期)非洲人从他们的传统宗教信仰改变为信仰伊斯兰教呢?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这种向伊斯兰教的转变一般首先出现在社会的上层,其中又以统治者和成功的商人意愿最强。因此,学者们长期将西非草原伊斯兰教称为“宫廷和商业宗教”。尽管伊斯兰教在西非的影响扩大了,但伊斯兰教只不过是简单取代了非洲宗教的观点是错误的。伊斯兰教常常与非洲传统宗教混合起来——这就是一个体系适应另一个从而创造一种新的独特的宗教思想意识的所谓“调和”过程。

——摘编自[美]埃里克·吉尔伯特等《非洲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古时期世界文明发展的总体特征并概括其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伊斯兰教在古代非洲传播的原因。
22-23高一下·全国·课后作业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伊斯兰教的征服给横贯撒哈拉沙漠的贸易带来了新的动力。最早与横贯撒哈拉沙漠的贸易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是加纳帝国,其名声远播到巴格达,它甚至被阿拉伯作家描述为“黄金之国”。由于宗教冲突和战争,12 世纪末,加纳帝国逐渐走向衰落。13世纪后,马里帝国迅速扩张,1324年,马里统治者曼萨·穆萨到麦加朝圣归来后,马里在政治、商业和教育上更是成就非凡。但也是由于内部政治和外来攻击,马里才开始衰落。14 世纪末,桑海帝国崛起并开始扩张,得益于贸易和伊斯兰教的发展,桑海成为西非霸主和经济文化中心,不过,桑海帝国也仅经历了一个世纪的辉煌,16 世纪末,因外敌入侵而走向衰落。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 21 世纪》

材料二   玛雅文明的辉煌正是建立在其较高的农业发展水平基础之上的,然而,印第安人创造农业奇迹竟依赖于极其简陋和落后的生产工具,其农业生产成就与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存在着巨大反差。印第安人在天文、历法和建筑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但社会形态进化过程却十分地缓慢,这在东半球文明体系中是十分罕见的。在印第安各文明中,凡是与宗教信仰、精神彼岸世界有关系的科学技术都过度发达,而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却十分落后。甚至在印第安文明中很多被称为“城市”的地方,既非“城”也非“市”,而是宗教活动的中心,亦即宗教城市,它们的长期延续性与东半球文明城市的迁移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摘编自程洪《论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导致古代西非三大文明古国兴衰的共同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的特点。
2023-04-20更新 | 319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A卷)
2022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文化史上,东非沿海的斯瓦希里文化,是由环西北印度洋周边地区的文化在长期交往中融合形成的,其地域包括非洲大陆、阿拉伯、波斯、印度西海岸、东南亚,甚至中国。纪元以前,东非就有土著民族生活。后来,西非居民班图人来到这里,赶走或同化当地居民。7世纪后,班图人遍布东非沿海……历史上阿拉伯人因其生存环境恶化迁居东非沿海,形成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移民浪潮。他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也把伊斯兰教带到这里。

——杨天林《古代文明史》


请回答:
阅读材料,概括斯瓦希里文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特点形成的原因。
2022-12-13更新 | 73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渝南田家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