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航路推动“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18世纪下半期,英国旅行家约翰·贝尔说道:“在17世纪,尤其是在18世纪,由于玉米充当了欧洲农民的主食,小麦就能提供大宗的商品粮。”这反映出玉米的传入(     
A.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B.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推动了各地饮食结构的趋同D.解决了世界性的饥饿问题
2024-06-07更新 | 106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科学家们将哥伦布看成是无意间开启了全球性生物交换的人,在他建立了东西两半球的联系之后,数以千计的动植物物种在大陆之间往来不绝,历史学家称其为“哥伦布大交换”。对于长期居住于旧大陆的人们来说,从美洲新大陆获得的真正财富是马铃薯、玉米和红薯三种作物。与此同时,小麦、燕麦和牛、马、猪等随着欧洲殖民者一起来到美洲。此后,北美大平原上收获的小麦和玉米远销欧洲,南部种植园则大面积种植着烟草和棉花等作物。作物物种的全球大交换催生出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增长,殖民者还把奴隶种植庄园体系复制到美洲大地,当他们发现当地美洲土著人口满足不了劳动力需求时,又将目光投向了非洲大地。欧洲人还把一种特别重要的物种——蚯蚓带到了美洲。这些微小的生态工程师,重塑了美洲大地,使土壤变得更加肥沃。不过欧洲的天花、非洲的疟疾也使成千上万的美洲印第安人死于非命。

——摘编自崔凯《谷物的故事:解读大国文明的生存密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哥伦布大交换”时期新、旧大陆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社会影响。
2024-04-03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测试(三)历史试题
3 . 关于玉米传入我国的路线,有学者据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平凉府(今甘肃)志》记载的“番麦,一名西天麦……花垂红绒于塔末,长五六寸,三月种,八月收”,认为玉米由中亚经西北地区传入我国;另有学者据明万历元年(1573年)杭州人田艺蘅《留青日札》中记载“御麦出于西番,旧名番麦,……吾乡传得此种,多有种之者”,认为玉米由菲律宾等地经海路传入中国。这两个观点中(       
A.前者依据地方志记载最具可信性B.所依据的史料都需要进一步佐证
C.后者记述了玉米种植最接近真实D.记述传入时间较早的最具真实性
2024-03-30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4 . 马铃薯被一些学者视为改变近代文明的六种植物之一,以下是其传播轨迹,它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人类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是(     
   
A.由欧洲主导B.具有破坏性C.具有政治性D.具有丰富性
2023-07-04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6世纪以来,天花在美洲肆虐,造成美洲2000万~3000万人病亡,也有人估计病亡人数可能达到了8000万。鉴于此,历史学家称天花为“人类史上最大的种族屠杀者”。天花在美洲肆虐主要体现了(   
A.全球化的负面影响B.人口迁移的危害
C.食品安全的重要性D.殖民主义的罪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