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宗教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图文互证是重要的历史研究方法,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关于推动新教发展的动力问题,有学者这样认为:“若说经济动力在新教崛起的初期阶段就具有异乎寻常的重要性,似乎并非如此。新教不仅在苏格兰、波兰和匈牙利等农业国同样赢得了信徒,在经济停滞的北德意志也要比在经济繁荣的南德意志发展得更为顺利。而在法国,当许多封建领主和农民皈依新教时,巴黎和许多其他城镇仍坚定地信仰天主教。”

——以上材料摘编自(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上)》


(1)指出图中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说明理由。
(2)引用图中的两个信息印证材料二的论述。并指出在历史研究中应该如何正确使用历史地图。
2023-02-08更新 | 327次组卷 | 3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纲要下)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既不是民族国家,也没有现代意义的民族主义,传统社会没有民族、国家认同,但是,传统社会有坚定的文化认同与王朝认同。王朝认同与文化认同一表一里,维系着传统社会的人们的基本心理结构。顾炎武把这两种认同化为“国”与“天下”的差别,当王朝认同失效之后,文化认同的功能就凸显出来了。传统社会的文化认同,含有原始的民族主义因素,那就是“夷夏之辨”。非我族类者,其心必异。而文化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起过决定性的作用。

——摘编自陈壁生《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建构》

材料二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可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是对基督教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现实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民族观的内涵,并分析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近代国家观念的变化及其原因。
2023-02-01更新 | 127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加试题】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不灭的光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斯廷小教堂的两幅壁画:


图1《雅典学院》


图2《创世纪》


材料二

对于赎罪券的抨击,有如一粒火种落在火药桶里,立刻燃起燎原之火。农民和平民把路德的反教会论纲当成是起义的信号,认为同一切压迫者算账的时候到了。市民则到处传颂“九十五条论纲”。斯特拉斯堡的市民把九十五条论纲贴在教堂大门上。人文主义者热烈欢呼……贵族,甚至一部分诸侯,希望由此打破罗马教会的控制,没收教产。……用拉丁文写的这份论纲,被人们译成德语,争相传播,不胫而走,两星期内传遍德意志兰,一个月内传遍基督教世界。

——摘自丁建弘《德国通史》

(1)材料一中的壁画内容分别源于什么故事?各自表现了怎样的人文主义追求?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教改革对人文主义发展的主要贡献。综合材料一、二,指出这一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