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宗教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1517年,马丁路德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提出“因信称义”的主张。这标志着(     
A.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始B.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开始
C.启蒙运动进入了高潮D.生物进化论的正式创立
2 . 16世纪中国的王阳明强调“发明本心”,靠内心自我反省;西方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强调“信仰即可得救”。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  )
A.都打破了正统思想的权威B.都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
C.都反对教权对人们的束缚D.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2021-05-25更新 | 365次组卷 | 21卷引用: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1517年,马丁·路德撰写了《九十五条论纲》,痛斥教廷推销赎罪券的行为,认为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不靠烦琐的宗教仪式;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主张建立民族教会与廉洁教会。路德的这些主张
A.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B.体现了市民阶层的要求
C.阐明了理性主义的内涵D.揭露了宗教信仰的虚伪
4 . 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C.背离了对上帝的信仰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德国的人文主义者胡登在《致萨克森选侯书》(1520年)中指出:“一个优秀民族却要臣服于某一个人(更不用说是要臣服于那些无所事事的僧侣),这该是何等的耻辱与不正当!”他呼吁:“让我们恢复普遍的自由!让我们解放长期以来受尽压迫的祖国!”由此推知,当时德国
A.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已成为社会共识B.国家统一成为时代潮流
C.民族意识的高涨有利于助推宗教改革D.首先兴起人文主义思潮
6 .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揭露得淋漓尽致,为马丁·路德提供了攻击天主教的炮弹。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是用神学的理论与话语表达了人文主义自由、平等的思想。可见,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共同之处是
A.都坚持国家权力高于神权B.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C.都从根本上否定上帝的权威D.传播人文主义手段相同
2021-04-01更新 | 1004次组卷 | 14卷引用:甘肃省庆阳市宁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当农民和平民运动风起云涌时,马丁路德收起了关于“剿灭罗马”的号召,声称“不愿意靠暴力和流血来维护福音”,他变成了“诸侯的仆人”。这说明
A.路德最后变成了人民的公敌B.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软弱性
C.宗教改革是群众运动的诱因D.路德推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8 . 写信给教皇表示“决不能有承认错误的闪念”,因而被人们热情地称赞为“天使的化身”“神学家中的凤凰”,并使其著作“九十五条论纲”销售量猛增的思想家是(  )
A.普罗泰格拉B.马丁·路德
C.主教D.拉斐尔
9 . 宗教改革的直接和决定性的遗产是权力由教会向政府转移。不管教会是坚持天主教教义,还是拥护新教信仰,世俗当局都控制着教会财产和神职人员的任命。材料表明宗教改革
A.否定了教会组织存在的必要性
B.实现了西欧各国宗教信仰的自由
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D.促进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入发展
2019-09-01更新 | 706次组卷 | 37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第十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典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
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B.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C.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D.使宗教神权和专制王权遭到沉重打击
2020-09-17更新 | 300次组卷 | 7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