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材料 村社是俄国长期存在的一种农村基层管理机构,在农奴制改革前已经存在了一千多年。1861年改革后,村社发生了新变化,农村成年男子大批外出打工,妇女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妇女参加村社大会愈益具有普遍性;家长代表制原则日益受到削弱,进一步扩大了村社内部民主的基础。村社开展各种文化教育活动,甚至在一些村社还提出开放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改革高等学校的申请。村社制度,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古老传统,正是1917年政治文化的基础

——摘编自(俄)普·恩·兹里亚诺夫《十月革命与农村村社》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后村社发展的新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村社改革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人认为,能使用汉字的人才是有学识的。伴随着和学的兴起,大多日本人认为汉字是阻碍国家繁荣富强的绊脚石。于是,日本出现了文字改革的高潮。在改革过程中,日语音节少、结构单一,同音词、异义词非常多,而西方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都是全新的知识,用现有的词语不足以表达。因而,他们便利用汉字强大的表意功能和造词能力,创造了大量新的汉语词汇,如:政治、经济、物价、文化、天体等涉及到各个领域的词汇。除此之外,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汉字已根植于日本的语言系统和社会文化生活中,它与假名共同承担着记载日本文明的任务。近代以来,汉字不仅依然作为日本最重要的文字被广泛使用,还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摘编自陈月娥《日本近代文字改革论中的中国与西方》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文字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字在日本发展中的地位,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2021-04-27更新 | 279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2届高三10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材料一     明治宪法还规定主权在君, 赋予了天皇至高无上的权力,天皇独揽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等大权,而将国民置于“臣民”的地位。另一方面,明治宪法又是非西方国家中第一部具有近代体裁的宪法, 不仅规定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还规定了“臣民的权利和义务”等,不可否认其在形式及内容上具有某种近代性质。这样,日本就形成了特有的明治宪法体制。

材料二   明治维新之初, 维新领导人克服了诸多国内矛盾和危机,制定了天皇立宪主义的明治宪法,建立了近代国家政治体制,最终完成了明治维新的改革。但是,他们恐怕做梦也不会想到,就在他们制定的明治宪法体制下,政党和军队靠着体制的力量成长了起来,而在军部建立法西斯政权后,发动了以世界为敌的侵略战争,将日本送上了不归路。

——上述材料均摘编 自崔世广《明治维新与近代日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宪法的内容及其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明治宪法。
4 . 明治政府在改造寺子屋旧教育的基础上完成了近代教育变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幕府后期日本各藩虽大力兴办藩校,但只能满足贵族、上层武士阶层的教育需求。寺子屋教育初期主要根据平民的现实需求,培养民众的谋生手段以及读书识字的能力。到江户后期,幕府为巩固封建统治加强了寺子屋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江户时期的寺子屋首次向女子敞开大门,为平民女子创造了接受教育的机会。1872年日本学制改革是在寺子屋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实际的情况需求,利用现有的寺子屋和教师人员与设备,改造或合并成新式小学;或者废除原有的寺子屋建立新式小学。学制改革推行之后,寺子屋教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是作为日本近代教育的前身,其历史地位毋庸置疑。

——摘编自魏雅榕《日本近代初等教育的基础——寺子屋教育》

材料二   为“求知识于世界”,187111月,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全权大使的数以百计的庞大代表团赴欧美考察西方文化教育制度,岩仓具视一行出国时选派一批留学生随行。1873年官派留学生达250人。留学生回国后,对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发展都发挥了很大作用。同时日本政府雇用大批外籍专家从事各个领域的工作。从1860年至1914年间,日本聘请的外籍专家中,单有姓名可考的就在1100人以上。政府强调,凡6岁以上儿童均需读完小学,凡拒绝送子女入学的父母要受到相应的惩罚。有关小学教育员名称及待遇的“敕令”中准予小学教员享受等同判任文官的待遇。1880年修改后的《教育令》规定,从小学起要实行“尊皇爱国”的思想教育。1890年日本天皇亲自颁发了《教育敕语》,其中心思想也是宣传“大和魂”,要求臣民应忠于天皇。

——摘编自文天植《谈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教育改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日本寺子屋教育的特点,并概括指出对日本近代教育发展的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对日本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68 年,日本进行了由天皇亲自发起的自上而下的明治维新运动。政府将教育发展看作是“文明开化”的中心任务,在财政上对教育的投资毫不吝啬。据调查,公民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率分别为:1885 年 1.8% , 1890 年 2.1% , 1910 年 2.3% 。在国家和地方行政费用中的比率始终占到 10% 左右。在地方财政支出中,从 1880 年至 1910 年平均占比 23% 左右。教育没有门第、财富之别,对每个人都打开了大门,只要你通过刻苦努力,就能够获得知识和学历,并提高社会地位。同时,国内的资本家、工商业者也都意识到,只有提高工人的知识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才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日本对初等教育的重视,不仅提高了国人的基本素质,更为以后尤其是二战后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对职业教育及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贺小飞《浅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1)根据材料,简析日本教育改革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教育改革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6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农奴制改革前,俄国出口商品主要包括粮食、亚麻、兽皮、皮货、木材等,粮食占出口额的35%以上;进口商品主要为工业品,即工厂所需的机器和设备、颜料、皮棉、煤。从1822年起,俄国对进口商品实行高关税,对外国商品的输入进行限制,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的出口结构中,农产品仍然占最大份额,粮食占出口额一半以上,主要出口英国,由于工业急需金属、机器和设备,俄国降低了保护关税税率,使进口机器的支出由1861~1865年的730万卢布增加到1876~1880年的4680万卢布。到90年代,与改革前相比,俄国对外贸易额增加2倍以上。

——摘编自(苏)B.T.琼图洛夫等编《苏联经济史》


(1)根据材料,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对外贸易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对外贸易发生变化的原因。
2020-07-09更新 | 4977次组卷 | 27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材料明治政府大力倡导欧美式教育方针,要求华族、士族、平民及妇女等“一般人民”的子弟“必须从事于学也”,强制贯彻的“国民皆学”方针的政策。对于幕府时代的各种教育设施,明治政府加以重新编组和改造,以资利用。幕府创立的昌平黉、开成所、医学所等高级教育机构,几经改组、调整,在1877年4月合并为拥有法学、理学、文学、医学等4学部的东京大学;诸藩设置的280余所藩校被改设为中学;万余所寺子屋被改造成小学.在以上各类学校中,四民子女无差别地成为同校、同班的同学,接受教材划一的新式教育.武士长期垄断、身份等级差别鲜明的旧文化教育体制,成为历史的陈迹。

——摘编自宋有成《新编日本近代史》


(I)根据材料,概括明治维新在推行教育改革方面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中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京滨铁路是日本修建的第一条铁路,被称为“日本铁路之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9世纪60年代末,修建铁路已经成为日本朝野的共识。1869年,明治政府经过反复权衡,采纳英国工程师布兰顿的意见,决定优先修建从东京到横滨的铁路。这主要是考虑到京滨两地之间地势平坦,距离长短适宜,商贾甚多,交通繁忙,铺设铁路可以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京滨铁路于1872年全线竣工。明治天皇和政府主要官员参加了铁路开通仪式。铁路建成后,在京滨地区从事商业活动和公务活动的人,绝大部分乘坐火车。报刊杂志竞相报道火车的神奇,不再视火车为“奇技淫巧”。“洋货”“洋风”“洋俗”也以铁路为媒介迅速流行开来。东京也吹拂洋化之风,铁路和时髦的银座街区同被视为“文明开化”的象征。日本铁路事业的发展由此呈不可逆转之势。

——摘编自祝曙光《铁路与日本近代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京滨铁路得以建成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修建京滨铁路对日本的影响。
2020-07-12更新 | 2591次组卷 | 28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1届高三12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50年左右,普鲁士的绝对君主依据启蒙的理性原则,废除了地方封建等级制度,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中央集权制的现代行政制度体系,奠定了普鲁士“警察国家”的政权基础:在拿破仑战争导致国家危亡的紧急状态下,由普鲁士自由派官僚推动了一场政治改革,时君主绝对主义体制下的行政制度进行重组,以“行政自由”代替“党政自由”,形成了普鲁士现代行政的独特观念,并时后世的制度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1850年左右,在欧洲范围内党政民主运动的推动下,在“普鲁士式”君主立宪制的框架内,确立了对君主而非对议会负责的政府权力运作模式。

——摘编自徐健《通向行政现代化的普鲁士模式》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0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
2019-06-08更新 | 5200次组卷 | 26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