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1 道试题
1 . 有学者指出,俄国临时政府“犹如一头“倔牛',自始至终不去解决包括除政权组织问题之外,诸如布尔什维克党人在革命之初便提出和平、土地、面包’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推至遥遥无期的立宪会议。据此可推知,临时政府的做法
A.激发了俄国民众的民主意识B.削弱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力量
C.加速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到来D.有利于巩固二月革命的成果
2021-05-09更新 | 878次组卷 | 19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20世纪三十年代,有人质疑苏联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利用美国的先进技术建成,会造成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时,斯大林表示:“以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这就是愚蠢之至。”材料反映出
A.冷战并未阻止美苏之间经济交流B.斯大林承认了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C.苏联工业化适时借鉴了西方技术D.苏联工业化离不开美国技术支持
3 . 下图漫画反映了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该状况是
A.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经济结构协调发展
C.衣食住行水平提高D.经济体制健康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43年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的报告中称,在乌拉尔地区的一位农民说:“美国和英国要求苏联解散集体农庄并且为军队佩戴肩章。如果苏联完成了这些要求,那么美国和英国将帮助苏联打败德国人”。而且农民关于解散集体农庄的说法一天之内在该农庄就被转达了30多次,在后来的日子被传播的次数更是不断增加。材料说明
A.政府与农民对集体农庄看法趋于一致B.农民对改革集体农庄制度的深切期盼
C.战争促使苏联有了体制变动的可能性D.外界干预是促成农庄解散的主要动力
5 . 列宁提出∶“让小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发展起来吧.让国家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吧,这对于苏维埃政权并不可怕;苏维埃政权应该正视现实,直言不讳,但它必须对此加以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最大的退却。”这一退却
A.缘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B.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原则
C.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D.为苏联模式奠定了基础
6 . 据统计,俄国1907年各种形式的农民反抗达197次,1914年发生1046次。工人的反抗斗争更是风起云涌,1910年经济罢工有214次,政治罢工8次,1914年经济罢工迅速上升到1370次,政治罢工1034次,参加者近十万之众。由此可知,十月革命爆发前俄国
A.人民渴望和平B.经济基础薄弱C.阶级矛盾尖锐D.民族矛盾激化
7 . 列宁在总结十月革命时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也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这表明十月革命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B.俄国工人阶级的壮大
C.外国对俄国的武装干涉D.沙皇专制政府的压迫
8 . 20世纪20年代初,列宁多次接见农民代表,了解农村实际情况,制定了实行粮食税、稳定发展合作社经济,提高与私人资本的党争力、增强苏维埃政权在农村中的力量、加强对农民的文化教育,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等政策。列宁旨在
A.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恢复并发展经济B.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C.强调苏共在农村政治建设的重要性D.加快农业全盘集体化步伐
2020-12-26更新 | 131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9 . 某人评价苏联经济体制说:“很少大人物如斯大林那样明显地是他们生存之时间与地点的产物。他的经验不是每个人的人生经验,而是在一次大战里丧失三四百万人命、以后又经四国干涉和三年内战的集体经验。”据此分析,作者认为
A.斯大林是同时代最伟大的政治家B.斯大林的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利益
C.斯大林模式是该国历史的合理现象D.斯大林模式维护了国家的安全稳定
2020-11-01更新 | 167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本身并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出台的,而是以实施粮食税为开端逐步充实完善的。实施粮食税引发剩余粮食的交易,从而重新肯定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市场机制。……后来布哈林在阐述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时说:“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二   国会于1938年2月通过了一项新的《农业调整法》,此法规定棉花、小麦、玉米、烟叶、大米等5种主要作物的生产者规定生产定额,并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给予补贴。为防止生产过剩,价格猛跌,政府还给予贷款,以便农民将准备出售的农产品暂时贮存,以待善价。

——刘绪贻《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

材料三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据材料一概括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措施,并分析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意义。
(2)据材料二归纳罗斯福新政时期农业政策调整的内容,并指出罗斯福调整农业政策的实质。
(3)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是如何“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弊端”的?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