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958年,苏共中央通过决定,将拖拉机等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并将机器拖拉机站改组为机器修配站。但原机器拖拉机站的人员不愿变为农庄庄员,其中驾驶员有一半左右离开了农业岗位。这一现象反映了(       
A.赫鲁晓夫改革缺乏群众基础B.技术工人的待遇高于农庄庄员
C.农业机械化的推行阻力重重D.体制因素制约了改革预期效果
2022-03-05更新 | 963次组卷 | 12卷引用:福建省泉州科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65年9月,苏共中央决议规定企业在不影响完成国家生产计划和合同义务的条件下,有权在计划外接受其他企业和组织的生产任务;企业有权确定和改变整个生产的工艺规程,有权根据劳动法招收和解雇职工。据此可知,此时苏联(     

A.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B.工业企业活力有所增强
C.计划经济体制进一步加强D.社会经济结构加快调整
2023-04-09更新 | 819次组卷 | 9卷引用:历史(福建卷)-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52年,苏联政府发布《关于再次降低粮食制品国家零售价格》的文件,决定将面包、肉食品、奶油、糖等物资实施第五次降价。民众发现,比较便宜的商品在降价后从商店里完全消失了,而贵的商品却比先前更贵。这反映当时的苏联(     
A.农庄的自主性不断下降B.改革注入某些市场因素
C.农民反对义务交售制度D.农业与轻工业仍然滞后
4 . 1983年美国里根总统提出“星球大战”计划,苏联被迫投入军备竞赛。美国又鼓动沙特增产石油,导致1985至1988年世界油价爆跌,苏联石油美元和军火贸易的外汇收入锐减,苏联经济出现负增长。美国的这些举措成功拖垮苏联,主要是因为苏联(     
A.经济结构畸形B.经济改革停滞C.综合国力下降D.争霸战略失误
2023-05-08更新 | 768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2023届高三四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54~1956年,苏联各部和主管部门撤销了一半以上的处、司、局和总管理局,下放了1万多个企业,国家指令性指标减少52%左右,扩大了企业在计划、财务、劳动工资等方面的自主权。这些举措(     
A.加强了对企业的领导B.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提高了企业职工工资D.调动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2022-07-16更新 | 399次组卷 | 6卷引用:福建省莆田锦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23·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1954—1973年,美国工业增长1.38倍,苏联增长4.12倍;钢产量1960年苏联比美国少27%,到1974年超过美国400万吨;石油产量1960年苏联比美国少57%,到1974年比美国多2600万吨。苏联把每年生产的一亿多吨钢,主要用于制造大炮、坦克、军舰等军火。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冷战加剧了国际局势的动荡B.苏联的制度优势得到了体现
C.美苏争霸拖垮了苏联经济D.美国通过军备竞赛拖垮苏联
2023-12-05更新 | 360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66年,戈尔巴乔夫在其家乡担任第一书记时期,在职权范围内使生产队有明确的自主权以决定如何进行生产,并以此取代官僚主义的行政命令。结果,农民劳动积极性和生产效益大增,使得该区粮食产量在短短几年内增长了30—50%。这一举措(     
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B.推动了民主政治进程
C.适应了苏联改革需要D.协调了国民经济比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56年,赫鲁晓夫指出,“苏联共产党一直关心重工业的优先发展⋯⋯这就是我们党的总路线⋯⋯今后也要十分坚定地贯彻。”据此可知,这一路线(     
A.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B.符合人民切身利益
C.利于国民经济比例协调D.未能突破苏联模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各党都要绝对地独立自主,任何党都无权垄断真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本身也应该革新。这一主张(     
A.抵制了西方“和平演变”B.结束了与美国的冷战
C.推动东欧社会急剧变化D.增强了社会主义力量
10 . 【十月革命以来苏联的社会发展】

材料一   列宁认为应与西方社会和平相处,利用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削弱对手、壮大自己,并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个长期的政策。而后斯大林废除新经济政策,采用高速度工业化、全盘农业集体化,以便使苏联在最短时间内建成社会主义。但由于计划经济下的多种政策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给苏联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变动和激荡,这种政治体制在斯大林逝世后几十年中都未得到根本改变。此外斯大林与美英两国大搞“实力外交”,并试图通过经互会等组织控制东欧国家,严重违背了列宁的国际主义原则。到了赫鲁晓夫时期,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领域的建设,扩大了集体农庄和自营农场的的自主权,试图以经济杠杆带动生产发展。但由于大规模垦荒、与美军搞军备竞赛,使苏联进一步陷入危机。直至戈尔巴乔夫,经过经济体制改革失败后,转而进行政治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摘编自邢广程《苏联高层决策70年》

材料二   由于俄罗斯旧版历史教科书出现了“去苏联化”“去苏共化”等对历史事件的诋毁性解读,成为各种势力煽动反俄情绪、鼓动地方民族分裂主义思想的工具。因此包括广大民众在内的阶层提出"重新审视苏联历史"这个命题,在2004年4月的民意调查中发现,对列宁的正面评价在民众中仍然超过55%以上,对工业化也产生了新的评价。为了治理历史教科书乱象,普京继前两次任内干预历史教科书,在第三次任职时提出编写统一历史教科书问题,其中包括2003年取消“抹黑”历史的教科书、2009 年成立直属总统的"反击篡改历史行为的委员会"。有俄罗斯学者指出,俄罗斯应进一步在欧亚经济联盟范围内形成统一的历史教育空间,强化这些国家间历史与文化联系。

——摘编自吴恩远《还历史公正——俄罗斯对全盘否定苏联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月革命以来苏联社会发展道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罗斯由"去苏联化"到理性看待苏联历史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