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中叶,在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的主持下,苏联政府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力图通过削减党和国家下达的计划指标,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以利润和奖金激发企业和职工生产积极性。“八五”期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达8.4%,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达7.7%。然而,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事件以后,勃列日涅夫等其他领导人认为,改革会把苏联引向“市场社会主义”,因而陆续收回了下放的权力,恢复了行政命令体制。虽然计划指标比原来减少,但企业的生产方向、产品品种和生产数量仍由国家规定,计划指标仍是企业绩效考核的关键尺度。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彻底失败。

——摘编自陈婉莹《试析苏联“新经济体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材料二   与农村相比,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步履维艰。19843月,福建55位企业负责人发表《请给我们“松绑”》呼吁信,主张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实行干部职务浮动,能上能下;实行多种形式的内部工资制度和奖惩办法;允许企业自产自销等。其获得邓小平、项南等人的高度肯定,推动了《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等国务院文件的出台。19841988年,福建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等高达22.46%,比前五年翻了一番多。20145月,30位福建企业家致信中央,提出增强科技创新、发挥“海丝”优势、彻底打破所有制界限等建议,适应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

——摘编自黄文麟《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福建企业家“两封信”的记述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苏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经济体制改革不同特点出现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苏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
2023-08-28更新 | 15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福建省高考历史猜题卷(一)
2 . 【十月革命以来苏联的社会发展】

材料一   列宁认为应与西方社会和平相处,利用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削弱对手、壮大自己,并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个长期的政策。而后斯大林废除新经济政策,采用高速度工业化、全盘农业集体化,以便使苏联在最短时间内建成社会主义。但由于计划经济下的多种政策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给苏联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变动和激荡,这种政治体制在斯大林逝世后几十年中都未得到根本改变。此外斯大林与美英两国大搞“实力外交”,并试图通过经互会等组织控制东欧国家,严重违背了列宁的国际主义原则。到了赫鲁晓夫时期,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领域的建设,扩大了集体农庄和自营农场的的自主权,试图以经济杠杆带动生产发展。但由于大规模垦荒、与美军搞军备竞赛,使苏联进一步陷入危机。直至戈尔巴乔夫,经过经济体制改革失败后,转而进行政治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摘编自邢广程《苏联高层决策70年》

材料二   由于俄罗斯旧版历史教科书出现了“去苏联化”“去苏共化”等对历史事件的诋毁性解读,成为各种势力煽动反俄情绪、鼓动地方民族分裂主义思想的工具。因此包括广大民众在内的阶层提出"重新审视苏联历史"这个命题,在2004年4月的民意调查中发现,对列宁的正面评价在民众中仍然超过55%以上,对工业化也产生了新的评价。为了治理历史教科书乱象,普京继前两次任内干预历史教科书,在第三次任职时提出编写统一历史教科书问题,其中包括2003年取消“抹黑”历史的教科书、2009 年成立直属总统的"反击篡改历史行为的委员会"。有俄罗斯学者指出,俄罗斯应进一步在欧亚经济联盟范围内形成统一的历史教育空间,强化这些国家间历史与文化联系。

——摘编自吴恩远《还历史公正——俄罗斯对全盘否定苏联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月革命以来苏联社会发展道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罗斯由"去苏联化"到理性看待苏联历史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