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2024·山西晋中·二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1959年9月,一架载有苏联领导人的巨型苏制图-114型飞机缓缓降落在美国机场。令来访苏联领导人颇为震惊的是,这架飞机比美国飞机高的多,因此美方机场的机动舷梯够不到苏联飞机的机舱门,最后通过苏联飞机逃生梯与美国登记梯连接,才走下飞机。对此现象的合理认知是(     
A.苏联重工业明显较为发达B.美国基础设施长期未能改善
C.美苏工业化水平参差不齐D.长期冷战影响国际技术标准
2024-04-12更新 | 189次组卷 | 5卷引用:历史(天津卷01)-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戴高乐:“我做出这样的决定是无奈的痛苦,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要在那些地方移交我们的权力,卷起我们旗帆,合上这部伟大的历史,是一种多么痛苦的精神上的考验。”伊梅斯(英国最后一位印度殖民地总督的助手):“1947年3月的印度是一艘舱中满载弹药而在大洋中着火的船。当时的问题是在大火延烧到弹药之前把火扑灭。事实上,除了像我们所做的那样去做以外,在我们面前并无选择的余地。”

——据戴高乐《希望回忆录》、【英】帕姆·杜德《英国和英帝国危机》等

材料二   表中美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冷战史”内容比较

教材中国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美国麦格劳—希尔版本《世界历史》
子目与知识点冷战与两极格局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两极格局瓦解超级大国的对抗冷战的对峙压力下的苏联戈尔巴乔夫和改革
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华约北约、德国分裂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东欧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欧共体成立与发展、日本经济“起飞”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德国分裂、朝鲜战争军备竞赛、柏林墙、古巴导弹危机、越南和多米诺理论冷战强化冷战终结

材料三   1915年,詹姆斯·费尔格里夫的《地理与世界霸权》出版,他在图9所示的世界地图中指出,欧亚大陆的中部和北部是“心脏地带”,“海上强国”指的是英国、法国、意大利、葡萄牙、日本等;“破碎地带”指的是在“心脏地带”和海上强国间的小国或古老文明的残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戴高乐和伊梅斯所做出的决定的共同之处,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本教材冷战史内容中“亚非拉国家”呈现的不同之处,并简要说明其不同意图。
(3)21世纪初期,有中国学者根据当今世界的实际情况,对材料三中地图内容进行了修改。指出该学者可能会怎样修改,并说明理由。(指出一处修改即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