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1 . 材料   马尔维纳斯群岛,距离阿根廷海岸线510公里,扼南大西洋通往南太平洋航道,这里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和重要的战略价值。1833年英国占据该岛,建立殖民政府,但阿根廷历届政府都不承认。1965年,联合国通过决议将马岛问题纳入“去殖民化”范畴,敦促英阿通过双边谈判解决马岛的归属问题,但最终谈判失败。19824月至6月,英阿进行了一场以马岛夺控为核心的高科技局部战争。英军运用卫星、舰船跟踪、航空侦察等多种手段获得战场情报。在争夺制空和制海权过程中,英军、阿根廷两国都利用先进的雷达和电子设备,提高了飞机和舰船的作战效能。但后来由于法国、美国等国的武器禁用,阿根廷高科技武器的作战效果大大降低。战争期间,英军每天需要物资万种以上,除海军运输舰船外还征用了50余艘商船承担后勤物资运输;而守岛阿军的后勤补给线在战争之初就被英军切断,后勤供应不继,军队士气和战斗力难以维持;最终英国取得战争的胜利。

——摘编自江英《快速集结大兵远袭——英阿马岛战争回顾》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阿马岛战争的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阿马岛战争的背景和对各国的军事启示。
2022-05-13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2022届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一)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古西欧大事年表(部分)

1020年,首次颁布城市自治特许状(对西班牙城市莱昂)

1088年,“欧洲大学之母”博洛尼亚大学成立。

1167年,牛津大学成立,40余年后该校部分师生又创办了剑桥大学

1215年,英国贵族迫使国王在限制王权的《大宪章》上签字

1296年,但丁成为佛罗伦萨百人会议(市议会性质)的成员

1303年,法王腓力四世因向神职人员征税问题绑架了教皇卜尼法斯八世

1367年,德国各大贸易城市正式成立汉萨同盟,包括近200座城市和城镇

1487年,都铎王朝的亨利七世通过斯托克之战镇压了贵族的叛乱

1497年,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绘制完成

材料二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采取攻势,导致了冷战、美国之所以采取进攻,从政治上来说,美国政府的主要决策人极端仇视共产主义和苏联、从经济角度而言,美国资本家及其在政府中的代言人谋求世界对美国商业利益的开放,美国需要扩大海外市场以避免美国的经济陷于停滞和难以接受的失业。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古中后期西欧社会发生的变化。
(2)历史上某一重大事件使欧洲政治版图发生了改变,根据材料二,指出该事件的名称,并说明该事件前后欧洲政治版图发生变化的具体体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美国挑起冷战的缘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40年代美国采取冷战“攻势”的主要表现。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罗斯福的东亚观是:战后,日本将沦为战败国,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将是对地区稳定的主要威胁,其他国家或者尚未独立,或者难以发挥中国将起到的稳定作用,中国将成为一个能够在东亚地区发挥稳定作用的国家,并可以平衡战后苏联势力在东亚的扩张,假以时日,东亚地区将是一个巨大的、潜在的市场,美国需要全面介入东亚地区事务,确保东亚地区的安全、稳定和开放。杜鲁门作为罗斯福的副总统而继任总统,最初其东亚观有着深深的罗斯福烙印。但是随着美苏冷战的爆发,意识形态因素在美国战后的外交政策中异军突起,美国也越来越从共产主义扩张的视角来看待中国革命的胜利。罗斯福通过以中国为中心的力量均势来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政策则日益被边缘化。在抵制苏联势力扩张和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这两大战略目标中,前者开始凸显为主要战略目标,并逐步发展成在东亚地区全面遏制苏联和抵制共产主义的扩张。

——摘编自李少丹《二战后美国东亚政策的逻辑与重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的东亚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罗斯福相比,杜鲁门东亚观的变化,并说明其对50年代国际关系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1年秋,由于朝鲜战场的军事伤亡与巨大消耗,美国国内反战情绪高涨。白宫开始认为:美国的战略重心仍应是欧洲,而非“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对手进行一场错误的战争”。在夏季攻势与空中绞杀战失败后,“联合国军”统帅李奇微被迫主动提议重启已中断62天的停战谈判。

停战谈判于三八线附近的板门店举行,朝中与美韩双方谈判代表就如何划定停火线、北韩(朝鲜)是否恢复建立军事设施以及战俘交换等问题展开激烈交锋。谈判期间,美国代表多次采取有意刁难、无故休会或特务破坏等手段拖延谈判,企图通过战场攫取更大利益。朝鲜人民军与中国志愿军不畏强敌、奋勇作战,采取“边打边谈、以打促谈”策略,最终挫败美国计划。1953年7月,美国全面接受停战协定,朝鲜战争宣告结束。

——摘编自王湘穗、乔良《割裂世纪的战争:朝鲜19501953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51年“板门店谈判”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的历史意义。
2021-04-01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1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83月,美国政府决定禁止向苏联、东欧各国出口战略物资,拉开了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经济遏制战略的帷幕。在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1952——1960),美国的经济遏制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19548月,美国政府决定此后“专注于对苏联战争潜力有重大意义的物资和设备,不再要求管制那些次要战略物资”,对中国则“继续维持现行管制水平”。从60年代起,直到冷战时代结束,美国冷战战略的打击的对象逐渐从中国转向苏联,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逐渐从禁运战略物资转向限制高新技术转让。

——摘编自崔丕《美国经济遏制战略与高新技术转让限制》等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经济遏制战略在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调整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美国经济遏制战略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美国与民主德国关系的大事年表(部分)。


——摘编自高文知《美国承认民主德国政策的演变》


围绕材料,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予以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1-07-12更新 | 41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校云东校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西欧与美国结盟,建立了“美主欧从”的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冷战结束后,德、法、英三国新生代领导人都较为务实,主张逐步淡化欧美联盟,建立后大西洋主义的平等伙伴关系。这种关系正如欧盟外交事务高级代表索拉纳曾强调的,欧美“不再是反对某种东西的伙伴,而是支持某种东西的伙伴”。无论如何,欧盟奉行对外“多边主义”战略表明,欧洲利益高于跨大西洋利益,欧盟不愿像过去那样做美国的小伙伴,而是要奉行独立于美国的对外政策,对美既合作又竞争。

——摘编自申义怀《浅析欧盟对外“多边主义”战略》

材料二 苏联解体之后,形成了美国“一超独大”的局面,世界力量结构显著失衡,短期内不存在根本改变这一状态的可能。作为现存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却悖逆时代潮流行事,竭力扩大北约组织和日美安保条约的作用范围,试图通过强化军事集团和推行积极的对外干预政策等手段,巩固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这不能不使人感到美国正在企图建立自己对世界的单极统治。美国的这种做法将会从反面推动多极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单极化势力与多极化潮流之间的矛盾冲突,构成当今国际形势另一个突出特点。

——摘编自张宏志《剧变后的反思:苏联解体与中美关系》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西欧国家与美国关系的变化,并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的特征。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此特征所带来的主要影响。

8 . 材料   1950625日朝鲜战争爆发。77日,中央军委开始着手组建东北边防军,抽调国防机动部队共 25. 5万余人,集中到辽宁东部和吉林东南部地区,以保卫东北边防和必要时支援朝鲜人民反抗侵略。107 日,美军地面部队大举越过三八线向中朝边境进攻,将战火烧到了中国大门口。朝鲜处境危急,中国大陆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朝鲜劳动党中央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请求中国出兵给予援助。毛泽东于1。月2 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4日下午和5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许多人有顾虑,主张不出兵或缓出兵。直到105日下午的会议上,大家才统一了认识,一致作出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历史证明,抗美援朝的出兵决策是正确的。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志愿军将士在朝鲜战场严厉地教训了美国霸权主义,一举将敌人从鸭绿江边打回到三八线,震惊了全世界。

——摘编自齐德学《“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抗美援朝的出兵决策及其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中央决策出兵抗美援朝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历史意义。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默领土,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美国采取通制芯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通制政策,苏联将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

——摘编自《战后世界格局五十年》

材料二   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摘编自《冷战风云》

材料三   二战结束.来自美国的新的军事消费,其影响外溢到了欧洲和日本。到20世纪50年代之前,在大炮和黄油需求的推动下,西方的经济已经稳稳当当地走上了一条扩展增长之路.正是苏联的马克思主义体制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救命稻草.由于苏联控制了相当数量的中欧和东欧国家,法德之间发生争执的传统根源也就消失了;而且由于德国被分裂开来,并受到外族的控制,这也大大便利和鼓励了法德之间的合作。

——摘编自戴维·卡莱欧《欧洲的未来》


(1)材料一作者认为冷战的起源是苏联扩张。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美苏两国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冷战”对欧洲的影响。

10 . 材料   普法战争后,面对德意志帝国曰益严峻的挑战和威胁,在近百年的时间里,法国一直实行对德敌对外交。但二战结束后,法国政府却调整对外政策,把源于强烈民族主义感情的政治冲突转化为双方都能获益的合作过程,从而走上与德国和解的一体化道路。二战后,法国外交之所以进行根本性的调整,固然与其自身实力的衰落有直接关系,但同时也是基于它对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国内外形势的认识、判断以及对原有观念所做的反思与改变。观念的转变和确立是一个复杂过程,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欧洲传统观念发生变化,主要源于欧洲人对国际形势的重新认识、对欧洲国家体系的反思以及势力均衡论的破产。这是一个主要国家间从零和局势向正和局势的转变,这是一个影响深远的转换。

——摘编自陈会颖《战后法国对德政策调整的观念因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法国对德政策调整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法国对德政策调整产生的国内影响。
2019-08-21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