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全球化与贸易保护。

材料一   二战后,全球经济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形成了“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斯大林语)。显然,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误入了歧途,充其量也只能称其为“半球化”。

——摘自李扬《“一带一路”将成全球化新引擎》

材料二   二战后,美国实施以GATT(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为基础的贸易自由化策略,但贸易保护主义却从未消失。除关税外,还有各种非关税壁垒,例如资源出口约束、进口产品配额、产品保护和补贴。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欧共体和日本采取了多种贸易保护措施。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数控机床和半导体等高新技术产业崛起,里根政府通过惩罚性关税、汇率、进口限制等多维手段打击对手。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在寻求国际多边合作基础上,运用单边主义对本国产业实施强制保护。小布什政府和奥巴马政府时期,中国逐渐成为美国保护政策的矛头所向。特朗普上任后,将贸易战枪口对准中国,企图通过多种贸易保护手段遏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例如,针对中兴通讯的禁令试图以技术封锁打击中国5G产业的崛起。

——摘编自陈树志《美国贸易保护政策促进经济崛起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被称为“半球化”的表现?并指出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背景和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美国的扩张与新“西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03年,为了给欧洲的军事行动筹款,拿破仑向美国提出以15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整个路易斯安那领地。詹姆斯·门罗和利文斯顿大使当机立断,从拿破仑手中买下了整个路易斯安那,使美国的面积扩大了一倍多。1845年,美国总统泰勒批准兼并得克萨斯;1846年,美国总统波尔克将北纬49度以南的俄勒冈地区并入美国;1848年,他又通过美墨战争获得了墨西哥的加利福尼亚和新墨西哥两省(包括今天的加利福尼亚、犹他、内华达以及科罗拉多州的一部分)。


材料二   自18世纪末期以来,美国人在界定自身文化身份时将欧洲视为美国的对立面和文化“他者”,信奉的是“美国例外”论;在思考美国的地缘政治特性时,把欧洲视为威胁,奉行的是远离欧洲纷争和排斥欧洲影响的大陆主义。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通过发明和传播“西方文明”与“大西洋共同体”话语,原本相互隔离和对立的北美与西欧被置于同一个地理和文化空间中,拥有共同的利益、文化遗产和价值观,新的美欧关系和对欧政策被合法化,作为文化、意识形态和安全共同体的大西洋联盟得以建立,一个新“西方”被构建出来。

——摘编自王立新《美国国家身份的重塑与“西方”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比较19世纪60年代前后美国扩张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西方”的实质,并结合所学加以说明美国是如何构建新“西方”西方的。
2023-11-02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德国的分裂与统一】

材料一   俾斯麦使用战争暴力手段摧毁了阻碍德国统一的内外势力和德意志联邦的全部旧关系,完成了300多年来德意志民族不断追求的统一大业,并把德国带入了现代化国家的行列。统一的德意志民族不再任由欧洲强邻欺压和宰割。统一也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生产力的发展。但其保留了专制主义的君主政体,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和俾斯麦在统一过程中煽动并利用的民族主义情绪,使德国成为欧洲国际政治中不安定的根源之一。

——摘编自唐晋主编《大国的崛起》

材料二   1945年2月,在法西斯灭亡的前夕,苏、美、英三国首脑召开雅尔塔会议,一致同意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1949年9月,西部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东部的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正式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尽管如此,接受了历史教训的德意志民族,在东欧剧变的历史环境下争取民族统一。1989年,民主德国宣布“柏林墙”开放,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提出关于两个德国实现统一的十点计划。1990年,在美、英、法、苏四强同意下,两德达成统一。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推动德国两次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两次统一的方式的差别及其影响的不同。.
2022-02-13更新 | 267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圆创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合测评历史试题

4 . 英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一直被视为“貌合神离”的伙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今天想对你们说说欧洲的悲剧……解决问题的万全之策是什么?……我们必须建立一个欧罗巴合众国……重建欧洲家庭的第一步就是与法国和德国之间建立伙伴关系。”

——选自丘吉尔在1946年9月的演讲《欧洲的悲剧》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从拒绝逐步走向接近,并于1961年和1967年两度申请加入,但均遭到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否决。戴高乐首先考虑的是:“英国一旦成为欧洲的第七个成员国,要它永远扮演二流角色,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戴高乐还认为,联系如此紧密的英美关系将会使英国成为美国投放在欧洲的“特洛伊木马”另外,英法在共同农业政策上也存在分歧。1971年英国重新与欧共体谈判,并于1973年最终加入。然而,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英国一直是一个半心半意的伙伴,它的边境仍处于半开放状态,它反对防务一体化,也不愿加入欧元体系,所有这些都使英国与联合的欧洲若即若离。

——摘编自娄南《民族国家与欧洲一体化;1945-197》

材料三:英国脱欧公投大事记:

2013年1月23日,英国首相卡梅伦首次提及脱欧公投。

2015年1月4日,英国首相卡梅伦表示,如果有可能,将原计划于2017年进行公投提前举行。

2015年5月28日报道,英国政府向下议院提交并公布了有关“脱欧公投”的议案,包括公投问题的语句,并承诺将在2017年底之前举行投票。

2017年3月16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批准“脱欧”法案,授权英国首相特雷莎·梅正式启动脱欧程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二战后初期英国对待欧洲一体化的态度。为实现“欧罗巴合众国”的构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相关国家采取了哪些重大行动?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概括制约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的主要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加入欧共体(欧盟)前后政策的变化后对欧洲一体化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