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默领土,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美国采取通制芯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通制政策,苏联将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

——摘编自《战后世界格局五十年》

材料二   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摘编自《冷战风云》

材料三   二战结束.来自美国的新的军事消费,其影响外溢到了欧洲和日本。到20世纪50年代之前,在大炮和黄油需求的推动下,西方的经济已经稳稳当当地走上了一条扩展增长之路.正是苏联的马克思主义体制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救命稻草.由于苏联控制了相当数量的中欧和东欧国家,法德之间发生争执的传统根源也就消失了;而且由于德国被分裂开来,并受到外族的控制,这也大大便利和鼓励了法德之间的合作。

——摘编自戴维·卡莱欧《欧洲的未来》


(1)材料一作者认为冷战的起源是苏联扩张。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美苏两国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冷战”对欧洲的影响。

2 . 材料   普法战争后,面对德意志帝国曰益严峻的挑战和威胁,在近百年的时间里,法国一直实行对德敌对外交。但二战结束后,法国政府却调整对外政策,把源于强烈民族主义感情的政治冲突转化为双方都能获益的合作过程,从而走上与德国和解的一体化道路。二战后,法国外交之所以进行根本性的调整,固然与其自身实力的衰落有直接关系,但同时也是基于它对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国内外形势的认识、判断以及对原有观念所做的反思与改变。观念的转变和确立是一个复杂过程,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欧洲传统观念发生变化,主要源于欧洲人对国际形势的重新认识、对欧洲国家体系的反思以及势力均衡论的破产。这是一个主要国家间从零和局势向正和局势的转变,这是一个影响深远的转换。

——摘编自陈会颖《战后法国对德政策调整的观念因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法国对德政策调整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法国对德政策调整产生的国内影响。
2019-08-21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二战后的世界格局经历了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格局发展、演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他们的自由。如果我们领导不力,我们就可能危及世界和平一而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

——摘编自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的讲话整理

材料二 1950年春,让·莫内(“欧洲之父”)提出:由于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期,即将结束的马歇尔计划不可能延长;联邦德国成立引发法国公众舆论开始担忧德国威胁的重演……莫内敏锐地感觉到,上述因素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欧洲走向联合的机遇……1951年……坚冰已经突破,更广泛的欧洲联盟的前景出现在地平线上。

——摘编自崔永元《“欧洲之父”的思想及其对亚洲的启示》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五大力量基本框架图


(注:①美、欧、日△是基础;②美、俄、中△是关键;③美、欧、俄△是欧洲一翼;④美、日、中△是亚洲一翼;⑤美国位于正五边形的顶端。)

——摘编自冯特君《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世界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国家走向联合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变化的认识。
2020-02-20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家分别组成以美国为盟主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以苏联为盟主的华沙条约组织,东西欧之间长期冷战对峙。60年代,为了进一步控制东欧国家,并向西欧渗透,苏联倡议召开欧洲国家会议,讨论欧洲安全和合作问题,但不许美国参加,遭美国坚决反对。70年代初,联邦德国同苏联、波兰、民主德国先后签订一系列条约;苏、美、法四国签署《关于柏林问题的协定》;苏、美签订《限制战略核武器协定》,东西方关系有所缓和。1975年7月30日,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在赫尔辛基举行,与会国签署了《最后文件》。其中特别提到“边界的不可侵犯性”、“禁止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等原则,双方还探讨了经济、科学技术和其它方面合作的可能性。《最后文件》墨迹未干,苏联就在欧洲和其他地区采采取许多攻势行动,美国极力保护其既得利益,双方争夺不断加剧,欧安会的协议随之黯然失色。1995年1月1日,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更名为“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

——-摘编自魏宁《苏联外交与“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1973-1975)》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召开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的影响。

5 . 材料   二战后,以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为政治目标的民族解放运动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战后形成的资本主义体系新结构和现代工业文明向更高层次发展。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斗争看作世界革命的组成部分,曾给予亚非拉的民族独立运动积极支持和大力援助。联合国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和宣言,谴责殖民主义政策,使民族自决原则获得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1945~1949年,民族独立浪潮在亚洲兴起,90%以上的亚洲地区建立了独立的民族国家。1950~1959年,这一浪潮从亚洲向北非延伸……1960~1975年,非洲成为民族解放运动的主战场,亚洲的独立国家体系进一步扩大。至20世纪末,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大学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进入新阶段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进入新阶段的意义。
2020-04-24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2020届高三开学旗开得胜高考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苏本是二战中的盟友,然而在战争临近尾声之标,二者在如何重新安排世界的问题上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和冲突,结果导致“冷战”的诞生。……对苏冷战是战后相当长时期内美国外交政策的主线,对西欧实行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严密控制则是贯穿这条主线的重点。……至此,美国不与它国结成永久性同盟的孤立主义传统彻底崩溃,在此后的相当长时期里,美国的命运与整个欧洲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王慧英《从孤立主义到全球主义的演变看美国“重欧轻亚”外交战略的形成》

材料二   《大西洋关系宣言》,亦称《新大西洋宪章》。20世纪70年代中期重新确立变化了的欧美关系的一份重要国标文件,它的通过集中反映出美国与其欧洲盟国关系的调整。……全文共14项条款,其主要内容是:……美国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其与西欧盟国的“平等伙伴”的关系,承认西欧盟国为大西洋联盟所提供的常规力量及核力量的作用和意义,强调欧美关系中的密切磋商、信任及合作的重要性。

——摘编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词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国放弃孤立主义的意图,并列举为此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欧洲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

7 . 材料一   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7世纪的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开创了国际关系史上通过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19世纪中叶以后,出现了越来越多为特定目的而设的一些常设机构,它们是现代国际组织的雏形。进入20世纪之后,国际组织开始获得真正的发展,国际组织也从最初的专门性和技术性组织开始向一般性和政治性组织扩展。二战结束时建立的联合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开创了国际组织发展史上的新纪元。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演变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1949-1971年,中国很少参与当时世界上主要的国际性组织;二是1972-1989年,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但对国际组织的参与还是比较有限的;三是1989年至今,中国开始全面深入参与当今世界上几乎所有重要的国际组织。王逸舟将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演变概括为“从拒绝到承认、从扮演一般性角色到争取重要位置、从比较注重国内需求到更加兼顾国际形象”的曲折过程。

——摘编自宋睿《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组织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和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各阶段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主要因素。并谈谈你对新时代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发展的期待。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0年前后)帝国主义指欧洲国家——也包括后来的日本和美国——对世界的控制。有时这种控制是通过旧的手段——例如武力完成的。但是,更为经常的是通过贸易、投资和商业活动,使列强从殖民地获利,在不直接进行政治控制的前提下,影响殖民地的事务。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   二战进行中,罗斯福逐渐形成了以“非殖民”原则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构想。1953年,美国针对殖民地问题提出中间道路。即在殖民主义(者)与民族主义(者)之间采取中间立场;既不放弃外交中的反殖民主义传统,又要支持欧洲盟国;既不放弃传统的道义利益,又贯彻反苏反共的冷战总目标。50年代中期后,随着第三世界的形成,苏联在第三世界和殖民地的影响日益加强,以及联合国会员国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中间道路”政策在联合国遭遇挫折。1960年第15届联大会议中,苏联等43个亚非国家一起向联大提出《非殖民化宣言》,要求彻底结束殖民主义。该提案得到了联大成员半数以上支持,西方国家成为少数派。美国与英法比等国几次协商,先后三次更改投票立场,最终在投票前不得不再次更改立场。美国频繁更改的投票立场表明,“中间道路”陷入困境。

——摘编自毕元辉《“中间道路”及其困境:1945-1960年美国“非殖民化”政策评析》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以美苏关系的重大转折为契机,短短10年间世界格局的演变注入了一股突如其来的力量。此次世界格局的转换不像以往那样发生在大规模战争之后,新体制的确立缺少硬性的仲裁力量。此外,由于多极化趋势的长期酝酿和发展,当旧格局最终被打破后,多种基于民族主义的国家和地区性力量亦趁势蜂起,谋求在新格局中的位置和利益。

——摘编自王斯德《大学世界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00年前后,西方国家“对世界的控制”的三种主要方式,并结合中国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中间道路”的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对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