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苏联从1948年开始,先后在全国各地建立1400多座干扰设备来专门干扰“美国之音”“自由电台”“自由欧洲电台”等针对苏联的公开和隐蔽的宣传活动,同时在国内积极开展爱国主义宣传和加强管控。苏联此举意在(     
A.着力提升自身的文化软实力B.巩固与壮大社会主义阵营
C.与美国加紧争夺“中间地带”D.应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2022-10-15更新 | 564次组卷 | 8卷引用: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单元测试-高一历史下学期课后诊断性课时练+单元练(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美国漫画家大卫·勒文1967年创作的《约翰逊秀伤疤》。漫画家将约翰逊总统的疤痕画成了一个战争正在剧烈进行的越南地图。该作品(     

   

A.反映了西方阵营的分化B.表达了美国社会的反战情绪
C.揭示了冷战政策的实质D.揭露了资产阶级人权的虚伪
3 . 如图是1948年英国人伊林沃思创作《一旦通过守门员》的漫画,画面中的商店橱窗贴着“反苏新品”这样的广告词,商店由一名健壮的美国国会门卫看守,店外一群代表西欧各国的妇女正迫不及待的排起长队等待商店开门。该画旨在揭示
A.西欧国家走向联合的原因B.美国政治运作的分权制衡
C.美国经济冷战正取得效果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
2022-06-05更新 | 586次组卷 | 6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第二完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有学者对冷战时期美国的发展战略思维逻辑总结道:“任何苏联的优势都会导致苏联方面的侵略和美国方面的退让。如果苏联领先,美国必须用双倍的努力赶超:如果美国领先,还应该用双倍努力扩大这种领先地位。美国的领先意味着稳定。”这种思维逻辑(       
A.缘于美国处于守势地位B.间接导致苏联产业失衡
C.客观上维护了世界和平D.折射出国际局势的紧张
5 . 下表为1870—1992年美国人均GDP、每工时GDP与欧洲国家的相对水平变化表(美国为10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际视角下的美国经济发展

年份人均GDP每工时GDP
10个大陆国家的平均值英国10个大陆国家的平均值英国
18707613265115
190o67112--
191363955786
192962765574
195056724562
197370727068
199281738782

说明:本表中的10个大陆国家是指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丝、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挪或、瑞士。

——【英】安格斯·麦迪逊《世界经济之考察1820——1992年》


以恰当的尺度划分美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并对每一阶段的特点及其成因作出合理的解释。
6 . 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方面已切实感受到:“学术交流可以推动苏联精英阶层对美国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的态度从否定转向羡慕与崇弃。”事实上也确有一些苏联大学生和年轻的知识分子逐渐对官方意识形态中的反美观点持有异议。材料反映了(     
A.学术交流活动服务于美国国家战略B.美苏对抗侧重于文化领域
C.交流活动推动了苏联科技水平提高D.美苏由对抗转向合作交流
2022-09-10更新 | 970次组卷 | 10卷引用:山西省怀仁市大地学校高中部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古巴导弹危机爆发后,时任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国务卿腊斯克和苏联驻美国大使多勃雷宁是参与处理危机的重要人物。

材料一   美苏关于古巴的协议绝对不包括撤出在土耳其或意大利的导弹,苏联方面确实曾提出过这一要求,肯尼迪不仅拒绝讨论这一问题,甚至根本对此不予回答,危机的解决与任何形式的导弹交易都没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促使赫鲁晓夫从古巴撤走导弹的“唯一原因”就是他很清楚面临着遭受美国核打击的可能性。

——1963年1-2月间,麦克纳马拉、腊斯克在面对国会议员有关质询时的回答

材料二   赫鲁晓夫没有坚持要求肯尼迪做出公开保证使他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肯尼迪被誉为这场危机中的大胜家是因为没人知道那笔秘密交易。赫鲁晓夫从古巴撤出了我们的导弹而没有取得明显的收获,因而大失脸面。事实上……(赫鲁晓夫)得到了从土耳其撤走美国导弹的保证。

——摘编自多勃雷宁回忆录(1995年出版)

(1)比较两则材料,指出双方关于古巴导弹危机和平解决原因的解释的异同。
(2)上述材料对于研究古巴导弹危机有何史料价值?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2024-02-29更新 | 455次组卷 | 9卷引用:热搜题 纲要下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8 . 1959年,美国国家博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博览会宣称以增进苏联人民对于美国人民及其生活方式的认识为目的,展品多是贴近日常生活的消费品,以及一些艺术品。美国国家代表尼克松在与赫鲁晓夫的“厨房辩论”中称,与其谈论各自火箭的威力,还不如讨论各自洗衣机的优点。这表明
A.苏联模式的弊端引发世界关注B.美国在冷战中注重运用软实力
C.苏联民众生活水平远不如美国D.美国重视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2022-04-08更新 | 543次组卷 | 9卷引用: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1948年,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对内阁说:我们必须组织并巩固西方文明中固有的伦理和精神力量,只有在西欧建立受到美国和自治领支持的某种形式的联盟……才能实现上述目标。英国政府的主要目标是(       
A.维持在欧洲的主导地位B.巩固西方固有文明伦理
C.建立与美国的政治联盟D.对抗苏联在西欧的渗透
2024-03-16更新 | 417次组卷 | 9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5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国对抗中,“厨房”一度被赋予了新寓意,充当了“联结国家、市场与家庭技术政治的节点”。在众多博览会上,它被美国政府视为科技进步的象征。在某些大国政治家眼中,“厨房”并不仅是一种国家形象隐喻,还扮演着“核军备竞赛的外交代理品”的角色。这些反映出当时(     
A.美苏争夺焦点是中间地带B.霸权主义已不得人心
C.新兴力量冲击了两极格局D.冷战对峙具有隐蔽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