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2 道试题
1 . 20世纪50年代,《时代周刊》评论苏联人造卫星升天:“美国一向为自己能第一个取得成就感到自豪,现在一颗红色的月亮使美国人黯然失色”。这表明该时期(     
A.美国科技实力已经落后B.新的国际秩序正式形成
C.政治博弈渗透传媒领域D.航天领域成为冷战中心
2024-04-24更新 | 84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三新教研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2 . 1968年,欧洲艺术家耶洛绘制《美国室内装潢》系列,作品内景是典型的美国家庭室内的精致摆设,而透过窗外的景观,则是有武器的工人、农民等组成的红色政权,来势汹汹。这反映了(     
A.两极格局下美苏关系逐步缓和
B.世界多极化趋势取代了两极格局
C.“马歇尔计划”后欧洲经济的复苏
D.冷战格局影响了当时的价值思维
3 . 美苏冷战初期,拉丁美洲不断受到美国的政治与经济渗透,逐渐成为美国的“后院”。20世纪70年代,一些由社会党人执政的拉美国家政府宣布“既不要华盛顿,也不要莫斯科”,而要根据本民族的利益,执行多元外交和不结盟政策。这一变化(       
A.促进了被殖民国家的解放B.冲击了冷战国际关系格局
C.反映出美国追求单极世界D.极大丰富了民众精神世界
2023-08-29更新 | 29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世界史
4 . 1959年1月,戴高乐就任法兰西第五共和国首任总统,他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强烈主张欧洲应是欧洲人的欧洲,主张欧洲联合起来,摆脱美国人的控制。60年代在法国获得很大发展的科技革命,特别是其中电子计算机、原子、火箭技术的广泛运用,更加强了法国的独立倾向。上述材料表明(       
A.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B.不结盟运动有力冲击了两极格局
C.战后法国的社会结构出现多层次化现象D.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2024-06-12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6月浙江省温州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模拟测试历史试题
5 . 二战后,美国积极行使域外管辖权,对发生在境外的事项进行管辖。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法、英、日等国纷纷制定本国的阻断法,以抵御外国法律的域外适用,最终使美国改变了对外政策。这种现象(     
A.根源于全球化的发展B.瓦解了传统的国际法体系
C.完善了集体安全体制D.推动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2024-05-26更新 | 1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齐鲁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考前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6 . 【历史发展的阶段性】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既具有连续性特征,但它同时又在阶段性演进中向更高一级提升;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是辩证统一的。20世纪70年代是世界及中国历史发展和演变的重要阶段。

材料

时间20世纪70年代中外重大事件
1970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日本卫星试射成功;美国制成计算机微处理器;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发表《卢萨卡宣言》,着重批评美国和苏联的霸权主义;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世界存在美、苏、欧、日、中五大权力中心
1971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合法权利;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
1972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日邦交正常化;美日签订新的“自愿限制出口”协议
1973石油输出国组织收回石油标价权导致石油涨价,引发西方经济危机和“滞胀”;西方“福利国家”受挫,各国减少经济干预;法国总统蓬皮奥在西欧首脑会议上强调欧洲应“用一个声音说话”;英国放弃英美特殊关系并加入欧共体;美国结束越南战争
1974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美、苏是第一世界;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亚洲除日本,整个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印度核试爆成功
1975苏联经济进入停滞时期;美国与海湾国家协议用美元进行石油结算
1976中共中央宣布文化大革命结束;美元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
1977中国恢复高考;中国的国民经济由长期停滞开始上升
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
1979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访问美国;中国大陆宣布对台和平统一方针;苏联出兵阿富汗;美国加强对苏遏制

——根据李植枬《20世纪世界史》等整理

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就20世纪70年代“历史发展的阶段性”自拟论题,从整体世界或具体国家以及政治阵营任一角度进行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4-05-13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联合测评(三模)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亨利·基辛格(1923年—2023年),犹太人,美国前国务卿。为躲避纳粹迫害,基辛格一家移民美国。1944年,他随美军赴欧洲战场,后来作为美军代表管理德国城市。1947年,出于赏识基辛格的理论功底和世界视野,哈佛大学教授艾略特推荐他就读哈佛大学,基辛格先后获文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直至担任哈佛大学教授。基辛格的高光时刻是1971年秘密访华,促成了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卸任国务卿后,他仍活跃于世界舞台上。九十高龄,他每天仍工作15小时左右。去世前,他还出版专著,关注人工智能。他的百岁人生,经历了纳粹、大萧条、二战、冷战、越战、苏联解体等世界格局的激烈震荡。基辛格在国际关系中注重追求大国平衡,他的外交侧重国家利益而非道德情感,不囿于意识形态。

——摘编自[美]沃尔特·艾萨克森著《基辛格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基辛格成为著名外交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基辛格秘密访华的影响。
2024-01-12更新 | 26次组卷 | 3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初期,法国总理让·莫内和法国外交部长罗伯特·舒曼,相继提出了“避免战争之苦,消除欧洲兵戎相见,追求和平”的理念,这一理念(     
A.推动中法直接建交B.使欧洲摆脱美国的控制
C.导致欧共体的成立D.促使法德两国走向和解
9 . 基辛格在《大外交》书中将冷战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遏制政策、朝鲜战争、苏伊士运河危机、柏林危机,越南战争等。第二阶段从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开始。 据此可知,基辛格冷战阶段划分是基于(     
A.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B.美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C.美苏争霸美国处于攻势D.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2024-02-22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82年,英国和阿根廷为争夺马岛主权而爆发了“马岛战争”。起初,美国认为苏联没有插手的迹象,反应冷淡,始终保持旁观者的态度。4 月,美国国务卿黑格开始进行“穿梭外交”,主要扮演调停者的角色,撒切尔夫人在这期间通过外交努力成功让白宫对其军事实力产生信心。美国广播公司公布的一份民意测试表明将近五分之四的美国民众反对阿根廷对马岛的占领,认为英国通过武力夺回属于自己国家的领土是一种合乎国际法原则的行为。美国为了避免因拒绝支持英国导致英美关系再一次陷入僵局,认为英国对自身的全球防御体系更加重要,决定最终采取偏向英国的“偏袒外交”。战争以英国胜利告终,英美之间关系显得更加亲密,美国在南美地区的影响大不如前,南美洲各国再也不是美国能够“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美洲小伙伴们了。

——王娜《美国与英阿马岛战争(1982.31982.6)》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梳理美国在马岛战争中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岛战争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