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94年以来,世界经济一直在衰退和萧条阶段间波动,而美国经济的泡沫成份也在逐渐加大,采用军事手段振兴军事工业从而带动其它行业的稳定发展,成为美国促进经济周期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必然选择。1999324日起,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没有得到联合国授权的前提下,违背联合国宪章,悍然侵犯一个主权国家,对南联盟进行了灭绝人寰的狂轰乱炸。由于战争,欧洲的贸易、投资、旅游直接受到影响,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无法计量,实施人道主义救援也已成为欧盟各国政府难以推辞的责任。科索沃战争爆发后,由于人们的恐慌心理,大量欧洲资金流向美国市场,使欧洲外汇市场欧元对美元的汇率连创新低。

——摘编自涂龙力《科索沃战争的经济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索沃战争爆发的国际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索沃战争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科索沃战争是美国“新干涉主义”论的一次重要实践。1991129日,布什总统在《国情咨文》中明确提出“一个宏伟的主张——建立世界新秩序”,“使美国在一个寻求自由的世界中成为自由的灯塔”。克林顿政府沿袭并进一步发展了这一全球战略思想。巴尔干半岛地处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素有“火药桶”之称。根据“谁控制了边缘地带,谁就控制了欧亚大陆”的“理论”,加之南联盟不听美国指挥,1999324日,北约秘书长哈维尔·索拉纳在布鲁塞尔宣布,由于“最后外交努力”失败,以“保护人权”之名,对南联盟发动了代号为“盟军”的空袭行动。出于政治考虑,美国不愿发动地面攻击。19996月,北约组织授权北约秘书长哈维尔·索拉纳批准对南斯拉夫实施空袭以迫使南总统米洛舍维奇就范。

——据尚鸿《从科索沃战争看美“新干涉主义”的主要特征》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发动科索沃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新干涉主义"的特征。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红十宇国际委员会是一个保持中立的独立组织,1863年创立,总部设在日内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红十字会不仅为战场伤员服务,还成立国际战俘中心,通过多方调解,约有20万名被关押者得以在交战各国间交换,获释并返回祖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毒气在战场上的使用越来越多,并造成了可怕的伤害。为了不让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被广泛使用,国际红十字会于19182月公开呼吁禁止毒气的使用。尽管在战争的过程中这个呼吁没有实现,但是在战后,该组织的呼吁直接促成了1925年的《日内瓦议定书》,毒气被列为了在战争中禁止使用的武器,该议定书迄今依然有效。

第一次世界大战愈合不佳的伤口、经济灾难和民族民族主义的抬头导致了一些冲突的发生,而国际红十字会发现自己既要在欧洲开展工作,也要在遥远的地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开展工作。

至今,国际红十字会仍然在维护世界和平,对受到天灾人祸的受害者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摘自《一战期间的“天使”国际红十字会》


(1)根据材料,概括国际红十字委员会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际红十字会存在的意义。
2021-03-16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2021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以来国际法大事记

1920年,国联成立。宗旨为“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

1945年4月,50个国家在旧金山召开会议,制定了《联合国宪章》。宪章规定联合国的宗旨主要是“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

1945年12月,29个国家签署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同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

1964年,《七十七个发展中国家联合宣言》发表,“七十七国集团”由此得名。它是发展中国家为维护自身利益,反对国际经济旧秩序而形成的最大的经济组织。

1968年,美苏等59个国家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该条约的宗旨是防止核扩散,推动核裁军和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

1972年,75个国家签署《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它被誉为“一部真正的海洋宪法”,改变了之前的海洋法只为少数大国服务的局面。

2016年,170多个国家签署了《巴黎协定》。协定已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努力的里程碑,最大程度的体现了合作共赢的理念,体现了中国智慧,开辟了全球气候治理新时代。

——摘编自刘松柏、何成刚等《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以来国际法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全球治理体系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帝国秩序、国联体系、联合国体系和后冷战秩序。

——曹亮亮《全球治理体系的历史演变与现实挑战》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认识“联合国体系和后冷战秩序”阶段的全球治理体系。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89年,苏联撤军后,阿富汗抵抗组织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内战爆发。

1991年9月,科索沃阿族发动全民公投,宣布独立,南联盟坚决反对科索沃独立。

1999年3月,关于和平解决科索沃问题的谈判破裂。随后,在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对南联盟持续空袭78天。

1999年6月,南联盟接受和平协议,联合国和北约接管科索沃。

2003年3月,在争取联合国授权失败后,美国组建了包括45个国家的“志愿者联盟”,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权。

——摘编自《世界现代史》(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材料二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首次提出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随后历次党代会报告都延续了对国际形势的这种判断。二十大报告没有再提这一说法,而是提出“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面临“世界之变、时代之变”,“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要“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摘编自张清敏《二十大以后的中国外交:理解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发世纪之交国际局势动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中国应对“重大考验”提出合理化建议。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中西交通的逐渐开通与发展和双方之间经济交流的扩大,中国对西方的了解也日益加深。这种了解,一直远及极西之地的罗马帝国。从地理意义上来说,当时中国所了解的“大秦”即罗马帝国,恐怕主要还限于它的东部边区,特别是埃及的亚历山大港。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人就知道了“黎轩”。此后我国的史籍中,更有“犛(li)靳”“犁靬”“犁靬”“犁鞬”等记载。这个令中国人的兴趣经久不衰的绝远固度,就是亚历山大城。

——摘编自任继愈《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材料二   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践行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践行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逐步深化同周边国家互利合作。“一带一路”是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也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带。“一带一路”发端于中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覆盖约44亿人口,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别占全球的63%和29%。

——摘编白王建国《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下的“一带一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中国对西方的了解状况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带一路”与古代丝绸之路的异同,并说明二者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69月,清政府颁谕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并宣布了九年预备立宪期,191010月又在国人的压力下,被迫缩短预备立宪年限。在此期间,在野的立宪派掀起了数次大规模的请开国会的请愿运动。其中,东北由于日、俄环视,民族危机加剧,立宪呼声最高,而以奉天学生为先锋的盛京请愿规模最为浩大,影响波及最广。为了使这次请愿运动获得民众的支持,唤醒人民大众的救亡图强意识,盛京学生们努力发动民众参加斗争。他们深入民间,广泛宣讲请开国会之意义,动员群众,鼓动群众加入请愿行动,从而形成了声势浩大、震动全国的立宪民主运动。

——摘编自张旭《盛京请愿——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

材料二   1968年是二战后美国历史上最动荡的,也是世界诸多地区充满动荡的一年。在美国地区,引发动乱的多数事件是美国国内的具体事件,如对越南战争的争论越来越激烈等等。暴乱的最常见形式是学生运动。在西方工业国家,新近崛起的人口成为了强大的新生社会力量。这些新式青年所接受的文化与前辈们的主流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不同。他们崇尚个性、个人自由甚至反叛。与此同时,录像技术及轻型便携式电视摄影机的发明使实况资讯能够瞬间传遍全球。在世界多数地方,1968年的诸多暴动并没有实现参与者们期望的组织机构和制度改革,但也带来了诸多改变:全世界的大学都进行了重大改革。1968年以后西方基督教会和犹太教会的宗教仪式大为减少。个人自由的新观念获得认可,鼓舞了后来的社会运动。在一定时期内带来了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巨大改变,并影响了许多国家的人民。

——摘编自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卷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盛京请愿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68年世界诸多地区充满动荡的原因及影响。
2024-04-23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景德镇市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2023·山东·模拟预测
8 . 某学习小组以“今天的世界并不安宁,和平与发展遭遇严重挑战”为主题,找到了关于海湾战争的一些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是海湾战争大事记

1990年
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8月7日美国向海湾地区派出军队
8月31日联合国开始与伊拉克谈判
11月9日美国在海湾地区扩军一倍
1991年
1月16日“沙漠风暴”行动开始
1月17日伊拉克向以色列发射导弹
1月24日多国部队在海湾地区发动地面攻势
4月11日海湾战争交战国实现正式停火

材料二:图片集

——以上均摘编自世纪图志编写组编写的《世纪图志》

(1)材料一对探讨这一主题有何价值?
(2)材料二从怎样的视角拓展了我们对研究主题的认识。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所反映的现象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3-10-28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三中学2024届高三选择考冲刺(四)历史试题
9 . 二战后,国际格局风云变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中,1917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就在这一年,两个欧洲以外的大国——苏联和美国——踏进历史的主流,宣告两个对立世界的意识形态出现。……严格意义上的“冷战”,从1917年就已经开始,然而只是在1945年以后,人们才感觉到……1945年后,苏联仍是一个地区性强国,“安全”对其而言意味着它的边界上都是一些“友好”的邻国。而美国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大国,“安全”对其而言则意味着一个金钱、货物和人才都能自由交换的开放的世界。

——摘编自约翰·W.梅森《“冷战”》

材料二   朋友,是的;盟国,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讲话

材料三   1996年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认为,“冷战”后,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将是“文明的冲突”。国际上一些知名的学者和政治家对亨廷顿的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如福勒认为:“因权力、财富、影响分配不公以及大国不尊重小国引起的世界性冲突大大超过基督教、儒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文明冲突。文化是表达冲突的载体,而非原因。”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1945年后苏联和美国为了各自的“安全”而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2)材料二反映出当时国际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美国的外交政策因此作出了哪些调整?
(3)据材料三概括福勒关于世界冲突的观点。结合“冷战”后的相关史实举2例佐证福勒的观点。
10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20033月,美围绕过联合国安理会发动伊拉克战争。伊拉克战争造成阿拉伯世界反美情绪更加高涨。14个月后美军伤亡人数和损失就超过了1898年的美西战争。20045月,虐囚事件又使美国处境雪上加霜。在战后重建工作急需国际社会支持的时候,盟国中有的宣布尽快撤军,有的推迟了派兵计划。然而,越来越多的材料证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这一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理由是虚构的。美国对伊军事行动,表面上是为了反恐,深层次原因是为其独霸世界、建立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格局进行布局。美国陷入伊拉克战争困境,预示着在今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中,美国仍无力建立以其为主导的单极世界格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将进一步加强。

——摘编自李淑珍《美国深陷伊拉克战争困境的原因和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后所面临的困境。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深陷伊拉克战争困境的原因及其影响。
2022-05-08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