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 道试题
1 . 观察下侧漫画(lraq、Afghanistan、Balkan指伊拉克、阿富汗、巴尔干),对该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霸权主义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B.冷战能有效抑制地区性冲突
C.当地人冷战思维依然强烈
D.多极化趋势不利于世界和平
2 . 1896~2021年,奥运会已经举办了32届。在1896~1956年的前16届奥运会中,欧洲国家和美国就举办了其中的15届,占比93.75%,另外一届由澳大利亚举办。在1960年之后的16届奥运会中,欧洲国家(不包括苏联和1991年后的俄罗斯)和美国举办了其中的7届,占比43.75%。上述变化折射出(     
A.国际体育运动走向分散化B.大国国际责任意识的缺失
C.欧洲和美国城市功能弱化D.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
3 . 【人口老龄化】

材料一   人口学通常认为60岁以上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分别达到10%或7%以上,就称为人口的老龄化。这种状况在古代和中世纪是不存在的,当时人的寿命普遍较短。19世纪70年代,西欧成为世界上最早出现人口老龄化的地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育观的变化,加之各种其他因素的影响,发达国家新生儿出生率大大降低,老年人口在其社会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使得发达国家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最典型的例子是二战后德国在排除移民的情况下人口几乎没有增长。

——摘编自王仲《国外关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观点及措施简介》

材料二   为积极应对人口结构老龄化所带来的巨大挑战,德国不断根据人口结构变化进行系列改革,通过制定《一般平等待遇法》《母亲保护法》等法律保障生育主体的职场合法权益,通过实施“过渡兼职工作时间”计划,为需要照顾家庭的职业女性量身打造工作时间,构建了法定养老保险、企业养老保险和私人养老保险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德国各金融机构提供的养老金产品,需要根据《养老金认证法案》相关规定向联邦中央税务局递交符合标准要求的统一产品信息,德国养老护理服务从业人员要接受统一的教育培训,达到一定资质才能上岗。为了有效解决老龄人口对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的问题,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运而生,其标志性法律为1994年颁布的《长期照护保险法案》,具有“全民覆盖”“雇员和雇主共同缴费”的特点。德国通过改革缓解了老龄化现象,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种种原因,老龄化问题没能从根本上解决。

——摘编自吴宦熙《典型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设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人口老龄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德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设计。
2022-12-16更新 | 126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北省腾云联盟2023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之后的近千年中,古代中国主要还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外部世界进行交往的。直到唐朝灭亡之后,随着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以及亚洲内陆地区政治局势的持续动荡,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才不断凸显,最终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而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主要纽带。特别是16世纪之后,由于欧洲人既找到了绕过非洲进入印度洋的航线,又发现了绕过南美洲进入太平洋的航线,从而使海上丝绸之路扩展为环绕地球的航线,成为全球化的坚实基础。

——摘编自龚缨晏《关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帆船逐渐从印度洋退出。进入16世纪以后,仍与中国有联系的海外国家,仅限于日本和菲律群岛、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上的一些国家。而且,由于其中一部分国家已经被殖民者控制,因而彼此交往的内容也有所变化。

——摘编自陈高华、陈尚胜《中国海外交通史》

材料三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沿边开放步伐,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其目的就是密切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的关系,促进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经贸合作。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沿路国家可以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一个改革开放30余年后的中国,可以更直接细致地感知和了解优秀的中华文明,进而接纳甚至吸收其优秀的成分。

——摘编自张勇《略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发展战略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丝绸之路的特征,并指出海上丝绸之路最终取代陆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6世纪以来,中国帆船在远洋贸易中“退出”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的积极意义。
2022-09-30更新 | 273次组卷 | 3卷引用:热点04习近平会见德国总理朔尔茨-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之【年度热点】知识与命题深度解读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填空题 | 适中(0.65) |
5 . 和平与安全问题
(1)地区_______此起彼伏。
(2)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_______主义、_______安全、重大_______疾病、跨国刑事犯罪、生态环境恶化、_______变化等安全威胁持续蔓延。
(3)_______权益和_______资源争夺等日趋激烈。
(4)霸权主义和_______依然存在。
2023-01-04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九单元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知识清单】高中历史知识记忆清单(中外历史纲要下)
6 . 冷战后,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经历了从根据国际法和国际制度进行对外暴力干预到用美国主导下的国际体系和国际程序来规范其他国家的行为,要求相关国家承担更大的责任来维护现存国际体系和国家程序的过渡,这一变化反映出冷战后的美国(       
A.对外放弃武力威胁B.建立了单极世界格局
C.综合国力大大下降D.霸权主义呈现新形式
2022-05-09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冷战”后北约军事战略的演变

时间文件军事战略
1991年《联盟新战略概念》对“集体防御”概念进行更明确界定。增添了保持欧洲的稳定和平、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由防御东方“单向”之敌转为“全方位”监视和消除各种安全威胁等。
1999年《联盟战略概念》以政治和军事手段维护和扩大北约广泛的共同安全利益。北约可以不经联合国授权,而根据需要将其军事行动范围
扩展到成员国领土之外。将北约内部决策原则从“一致同
意”、改为“自愿联合”。
2010年《积极参与现代防御》重点强调实施先发制人打击、在全球展开军事行动和加强网络战攻防能力等。

“冷战”后北约重大军事行动

时间发起/参与的军事行动备注
1994年波黑战争北约成立45年以来首次在其传统防区外使用武力。
1999年科索沃战争得到联合国的授权,导致南联盟的解体。
2001年阿富汗战争得到联合国的授权,以阿富汗塔利班隐藏本·拉登为名采取的反恐军事行动。
2003年伊拉克战争未经联合国授权,大多数北约国家不同程度地反对,美国领导英国、加拿大和波兰参战。
2011年利比亚战争本为执行联合国设立禁飞区的决议,发展成对利此亚的军事打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前后北约军事战略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结束后北约军事战略变化的影响。
2022-05-06更新 | 143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冷战后,联合国对国际和平与安全问题的处理发生了显著变化,集中体现在:对安全威胁来源及联合国作用的认识显著扩大;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任务范围显著扩大;安理会授权维和特派团时越来越多地超越传统的维和原则。

联合国层面始终存在着关于如何更好地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争论,而相应的竞争性规范往往成为安理会所推出的和平方案的基础。冷战结束后,联合国和平安全议程中的规范竞争突出地表现为“人道主义干涉”与“不干涉内政原则”之间的相互对立和妥协。两者之间的矛盾体现在安理会有关国际和平与安全威胁的认定、制裁措施及维和行动的相关授权、建设和平的相关标准等方面。逐渐兴起的“保护的责任”思潮是“人道主义干涉”新的理论基础。面对人道主义干涉及其导致的武力使用的扩大化,发展中国家积极推动“和平即人权”等规范。这些努力反映了国际社会试图平衡和纠正“保护的责任”思潮对国家主权及国际和平秩序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摘编自毛瑞鹏《中国对联合国和平安全议程的参与和塑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结束后联合国和平安全议程及其规范竞争的焦点并说明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冷战结束后制约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
2022-05-02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名校联盟2022届普通高中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冷战期间,联合国总共只进行了13次维持和平行动,距国际局势的要求和广大会员国的期望都相差很远。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外部环境有了根本的改善。20世纪80年代末,美苏在安理会各项表决中的一致投票率超过了95%,两国动辄使用否决权相互对抗的情况开始成为历史。全球各地受美苏操纵或支持的热点冲突纷纷降温,联合国继而担负起和平解决多年遗留问题的主要责任,并且得到了多数会员国的认可和支持。1988年—1995年间,联合国共进行了24次维和行动,超过了前40年维和行动的总和。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职能和适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在纳米比亚和柬埔寨,联合国直接负责组织和监督选举,并为完成这一任务接管了过渡时的部分行政权力。在马其顿,出现了第一支联合国进行设防性部署的维和部队,标志着联合国维和行动向预防冲突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方连庆等《国际关系史(战后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中期联合国维和行动变化的原因。

10 . 材料   二战结束后,东南欧各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多民族的南斯拉夫仿效苏联确立了联邦制,这在当时的条件下起到了缓解民族矛盾的作用。在各国政权尚能控制局面的形势下,东南欧地区的形势是相对平静的。苏东刷变,使世界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作为胜利者的西方大国成为东南欧的主宰,西方国家从一开始就以维护人权和民族自决权的名义支持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等国独立,并发动科索沃战争等肢解南联盟。原苏联势力被彻底排挤出东南欧地区后,西方国家之间原有的和新生的许多“内部矛盾和利益冲突也逐渐浮出水面”。在东南欧,欧盟国家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将东南欧纳入欧洲一体化的轨道,完成欧洲一体化的大业。美国考虑的则是它在整个欧剂的存在和主导地位。而所有的这一切,使得东南欧地区重陷动荡和衰败之中,至今看不到出路。

——摘编自李凡琳《东南欧的稳定与新地区主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冷战时期东南欧地区形势相对稳定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后东南欧地区形势剧烈动荡的国际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