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写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频繁迁徙,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人口分布状况决定了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及实施前提。

史料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政策的需要,是基于国情实行的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
2022-09-26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帮课堂】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同步精品讲义(选择性必修1)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前夜,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提出“一边倒”的主张,……如果不表示这样鲜明的态度,就只能使即将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社会中得不到任何有力的支持而处于自我孤立的境地。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

材料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一边倒”的总特征下,新中国外交经历了一系列调整,贯穿着独立自主原则和国际统一战线思想。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是在朝鲜战争结束之前,新中国坚定地实践着“一边倒”外交战略。这一外交政策使新中国获得发展机会,但也造成外交上的不平衡。这限制了新中国外交的主动性、开放性和自主性。朝鲜战争结束后,多种因素促成“一边倒”外交战略不断弱化,为新中国执行新的外交政策提供了契机。

——摘编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材料三:1963年中国领导人提出“第二中间地带”的构想,发展同西欧国家正常关系,抵制美国对我国的扼杀。这把我国对西欧政策提高到战略高度,并收到显著效果。戴高乐将军不顾美国的压力正式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震惊世界,被西方媒体喻为“外交核爆炸”。这有力推动了我国与西欧国家关系的发展。……1972年我国同西德建交,中英、中荷代办级外交关系升格为大使级,第二年西班牙同我国建交。至此,我国同绝大多数西欧国家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摘编自蔡方柏《中欧关系70年》

材料四:中美关系的改善经历了曲折历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一直对华采取敌视政策。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美国开始考虑改变对华政策,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领导人从国际反霸斗争的全局出发,做出了与美国和解的战略决策。1972年2月21日至28日,尼克松访华,双方经反复磋商,在上海发表了著名的《联合公报》,中美和解之门终于打开了。这一周,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

——摘编自李勇主编《全方位速读系列:世界历史》

主题二     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材料五:20世纪90年代,中国同东南亚各国关系进入全面发展时期。1997年,东南亚地区爆发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积极行动,对缓解危机、稳定东南亚地区经济乃至世界金融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东盟各方面关系全面加强:政治互信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硕果累累,人文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发展”目标高度契合。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广泛共识2021年11月,习近平指出:“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我们摆脱冷战阴霾,共同维护地区稳定。我们引领东亚经济一体化,促进共同发展繁荣,让20多亿民众过上了更好生活。”

——摘编自黄庆、王巧荣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等

材料六: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对稳定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日益显著,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快速增长,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在当前的世界大变局中,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亚投行的快速扩员、“一带一路”朋友圈的扩大就是最好的证明。

——摘编自严文斌《解构百年大变局之“变”与“局”》

材料七: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

主题三     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材料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各国要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思想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是当代中国外交重大创新成果,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已多次被联合国文件引用,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摘自顾保国《新时代新发展理念要览》

材料九:习近平的周边外交思想中,有三对关系非常突出。一是重“威”不重“权”。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二是以“义”为先,“义”“利”相兼。 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努力实现中国与周边地区的共同发展。三是促“合” 反“分”。强调要构建一个包容性的“朋友国”,在“和而治之”基础上共建周边地区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赵可金《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对周边外交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在外交上“一边倒”的主要原因。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围绕这些重大课题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造成中国“外交上的不平衡”的国际背景。为打破这种不平衡,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了哪些外交努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六七十年代促使中国与西欧关系改善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变化,并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处理同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原则。
(6)据材料五、六,指出中国在当前的世界大变局中所提出的国际关系新理念,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国际影响力增强的主要原因。
(7)根据材料七,指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及主要目的。
(8)依据材料八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外交理念变化的表现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
(9)根据材料九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习近平的周边外交思想。综合上述材料,就如何处理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10)依据材料八、九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在全球治理过程中如何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1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外交事业发展的历史意义。
2023-10-02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14·选必一第14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3 . 2014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各民族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这是因为经济发展能够
A.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
B.确立党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领导地位
C.铸造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共识
D.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创新思维
4 . 民族观的发展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期,中国传统的华夷观逐步向近代民族观转变。革命派初期的反满宣传蕴藏浓厚的华夷之辨色彩,后来则提出五族共和的近代民族观念。这种转变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重大价值:在中华民族内部,满汉一家、五族共和等主张体现了民族平等的理念,强化了中华民族及中国国家的认同;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中华民族及中国国家的定位逐步建立在理性和现实的基础上。

——封安波《论20世纪初华夷观向近代民族观的转变》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观经历三个阶段的认知过程。第一阶段:从党1921年成立至抗日战争爆发……第二阶段:抗日战争时期的转型及发展。抗日战争中,各民族所面临的共同的生存威胁和共御外侮、保卫国家的共同斗争经历,使各民族空前地团结在一起,并且在此基础上促成了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全面苏醒,全国各族人民广泛形成了对中华民族的共同认同。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中华民族观的伟大实践。确立并实施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基本内容的民族政策,为少数民族实现当家作主、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平等权利提供了制度保障。

——《中国民族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派的民族观在思想和法律上的体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民族观转变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重大价值?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说明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全面苏醒的体现?。
(3)据材料二,概括建国以来我国民族政策的内容?为实现民族政策,新中国进行了哪些政治和法律制度探索?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