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棚户区作为上海平民的栖身立命之地,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严重困扰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为稳定秩序巩固统治,192810月,上海市政府组建了“筹建平民住所委员会”,着手勘定建筑地点,开始兴建第一平民住所。此后,市政府向市银行借贷兴建了第二及第三平民住所,为不少平民提供了较好的可供居住的场所。1935年,市政府成立平民福利事业管理委员会,并向沪西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借贷,开始营建平民村,进一步推动了上海住房救助事业的发展,但财政的窘困决定了市政府无法满足广大底层民众的居住需求。

——摘编自刘荣臻《近代上海平民住房救助与社区治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主席提出“必须有计划地建筑新房,修理旧房,满足人民需要”的指示,住房重建计划被上海市政府提上议事日程。从1951年起,在借鉴以往城市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上海先后建成曹杨新村、控江新村等几十个工人住宅区,并配套建设诊疗所、公共厕所和公共浴室等公共设施。“一五”期间住宅建设合计总投资额为1.54亿元,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0%。与此同时,“自建公助”等住宅建设形式也大量出现。这些新建住宅不再集中在市中心,而是从市区向外辐射,星星点点分布在市区周围。此外,修理的老公房因价格较低,也受到不少市民的青睐,从而基本满足了职工及家属的住房需求。

——摘编自师吉金《新中国城乡居住条件的初始变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上海市政府解决平民住房问题的措施及效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市民居住条件改善的特点及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近代以来城市居民居住条件改善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种新作物(马铃薯)在欧洲与其他因素联手,让人口从1650年的1.03亿,增长为1850年的2.74亿。在16世纪,就每公顷农田所生产的粮食(以重量计)而言。欧洲主食作物小麦和裸麦的产量是美洲玉米的一半,为南亚稻米的1/4。因此,当玉米和马铃薯来到欧洲,便提供了方法,可在同样面积的土地上生产远较为多的粮食。

——【美】汤姆·斯坦迪奇《舌尖上的历史》

材料二 番薯引入各省的时间

省份引入年份(年)引入年份(年)省份
云南1576山东1742
广东1589河南1743
福建1593陕西1746
浙江1608湖南1748
江苏1608河北1748
四川1733贵州1752
广西1736山西1756
江西1736安徽1768
湖北1740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洲粮食作物的引进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番薯引入中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与明清时期人口数量变化间的关系。
2022-02-04更新 | 247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