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食物物种的大交流。在北美,水稻除供应本地消费外,还大量用于出口。在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因其高产而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粮食除满足生产者自身需求外,还投入市场销售。可见,食物物种的大交流(     
A.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B.促进了当地经济与贸易的发展
C.改变了人们的风俗习惯D.打破了世界各地间的孤立局面
2 . 哥伦布在欧洲大陆上岸的时候,带着的是由骡子托着的少量的金鼻栓和其他“印度”纪念品,还有几名健壮的印第安俘虏作“标本”。哥伦布带来的“印度”纪念品中可能会有(     
A.小麦B.玉米C.葡萄D.甘蔗
3 . 某作物在世界的传播路径:埃塞俄比亚—阿拉伯国家(6世纪)—欧洲(15世纪后)—锡兰岛(1658年)—爪哇(1690—1696年)—拉美(18世纪初)。该作物的传播(     
A.对拉美和亚洲的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B.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C.催生了18世纪欧美社会生活的新习惯D.是借助新航路探险传入了西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03年,猕猴桃由中国引入新西兰,在当地大量种植。因其外表与新西兰国鸟Kiwi(几维鸟)相似,故取名Kiwi Fruit(奇异果),成为新西兰水果中的宠儿,返销中国并行销世界。由此可知(       
A.新航路开辟促进各大洲物产交流B.中外商品贸易文化交流互动频繁
C.奇异果命名体现新西兰自然崇拜D.中国为全球食物丰富性做出贡献
2024-01-20更新 | 540次组卷 | 9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玉米、甘薯、马铃薯是美洲农夫赠给世界的三份大礼,同时花生、可可、番茄、南瓜、凤梨以及几种豆类也传到世界各地;而美洲则从欧亚大陆获得了小麦、燕麦、大麦等谷物以及柑橘类水果,甘蔗、咖啡和棉花也进入了美洲。这些现象表明(       
A.美洲地区有独特的农作物种植体系B.美洲地区原有社会体系走向解体
C.世界范围的多元文明格局得到维护D.跨区域大范围全球联系初步建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6世纪以前,中国的茶叶、巴西的砂糖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消费品。17世纪初期,砂糖和茶在欧洲都是在药店里出售的贵重药品。19世纪,英国城市工人的早餐普遍包含红茶、砂糖。这一变化说明(     
A.海外贸易缩小了贫富差距B.工业革命改变了地区性饮食习惯
C.殖民扩张提高了消费水平D.世界市场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2024-02-19更新 | 280次组卷 | 41卷引用:广西钦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B卷)
7 . 英国人最初认为吸烟是落后群体的消遣。17世纪开始,中产阶级认为烟草不仅有神秘的药用价值,还能让其与他人自由交流从而彰显其富裕的身份和地位,因此烟草逐渐被推广为大众化消费品。该变化主要原因是(     
A.人文主义的传播B.自然科学的普及
C.社会阶层的流动D.经济利益的驱使
8 . 下表是清朝地方志中关于玉米种植情况的记载(部分)。这表明清朝(     
内容
“徽州山多地少,棚民(闽浙等地的流民)租垦山场由来已久……棚民亦因垦地成熟后,布种苞芦(玉米)”
(乾隆年间)“山民、棚民自赣、粤等省到闽北者骤增。焚山而植,拙根株而种苞谷(玉米)”
“玉蜀黍,一名苞谷,州境初无是种,有山左种薯者于嘉庆中携来数粒,种园圃中,土人始得其种,愈种愈多,居然大田之稼矣”
A.洲际物种交流较为频繁B.流民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C.玉米成为主要经济作物D.移民推动了玉米的传播和种植
9 . 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2023-07-10更新 | 3751次组卷 | 49卷引用:广西玉林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在马匹传入美洲后,幸存的印第安人很快发现了马的价值,驾驭着骏马、追逐射杀美洲野牛等大型猎物的游牧生活,远比艰辛的农耕生活来得容易,于是,大量的印第安部落随后开始转型游牧。这反映出,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换(       
A.中断了美洲传统社会生活B.改变了新大陆的生活方式
C.造成了印第安人口的锐减D.破坏了新大陆的生态环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