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食物的生产、 储备与食品安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 道试题
1 . 粮食问题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和安全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粮食生产状况统计表

时期战国晚期西汉晚期唐朝宋朝明朝清中期
耕地面积(亿亩)0.92.382.114.154.657.27
粮田面积(亿亩)0.852.241.993.94.26.18
人口(亿)0.20.60.531.041.33.61
人均粮田(亩)4.263.763.763.753.231.71
粮食亩产(公斤/亩)108132167154.5173183.5
人均占粮(公斤)460.5496.5628579.5559314

——摘编自吴慧《农道:解读中国粮食问题》

材料二   近代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1871年-1873年,中国进口大米41.6万公担(1公担=100公斤),到1909年-1911年,进口大米猛增至373.2公担,增加约8倍。上海是主要粮食进口地区。上海开埠后,粮食需求量不断上升,大米进口量由1913年的0.012万公担上升到1922年的98.08万公担。面粉进口则由1864年的0.63万公担增至190016.91万公担。其次,广州开埠后也成为主要的粮食进口口岸,自1912年至1918年,广东每年平均进口大米、面粉等各类粮食8亿斤。福州、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国米源源不断以低价向福建倾销。

——摘编自汪德平《近代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研究》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主要是根据粮食问题产生的不同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措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年到1952年,利用政权力量对粮食进行合理调配,利用市场机制使粮食得到正常流通,制定政策刺激粮食生产,加大国家对粮食生产的投入;1953年到1954年,根据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城镇人口发展的情况,采取了控制粮源的措施,制定了统购统销政策,将粮食的收购和销售控制在国家手中;1955年之后,则针对统购统销造成的农村关系紧张等问题,为了完善和改进统购统销政策,采取了定产、定购、定销的办法。

——摘编自马双龙《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和经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粮食生产的基本情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成为世界粮食进口大国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粮食生产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