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汉代的夫余文化遗存(在今吉林省)榆树老河深遗址中,出土了铁27件、铁凿4件、铁镭8件、铁镰13件,铁制农业生产工具在老河深大、中、小型墓中均有出土。经学者比对,这些铁制农具与汉代中原地区的农具完全相同。这表明汉代(     
A.农耕生产区域的扩展B.铁犁牛耕的广泛使用
C.存在大地主田庄生产D.跨区域长途贸易兴盛
2 . 西周规定手工业者不能迁业,世代相传。这一规定(     
A.意在保持手工业队伍的稳定B.束缚了手工业者的自由迁徙
C.保证了手工业产品的高质量D.表明西周手工业者地位提高
3 . 如表所示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设置的管理养牛的.官职。这些官职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曹魏西晋东晋北魏北齐北周
驾部驾部郎驾部尚书驾部郎驾部尚书驾部郎中驾部中大
太仆太仆卿太仆卿或置或省太仆卿太仆卿太仆卿
牧官牧官都尉牧官都尉牧官都尉驼牛都尉驼牛令驼牛令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屐
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D.南北民族交融的促进
4 . 魏晋时期的大量墓葬画像砖显示,牛不仅参与了土地耕作中犁地、耙地、耱地、耕播的整个过程,而且已由“二牛”向“一牛”转变(如图1、图2所示)。这一“转变”(     
A.反映了战乱导致了耕牛缺乏B.说明铁犁牛耕技术已经成熟
C.有利于牛耕技术的普及推广D.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的衰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表:“楚国疆域内出土的铁器”,由此可推知,春秋战国时期楚国(     
地点出土情况
湖南长沙、衡阳发掘的61座墓中共有21件铁器,其中铁农具17件,占全部铁器的81%
楚纪南城(湖北荆州)出土了33件铁器,其中农具19件,占全部铁器的58%
湖北江陵雨台山楚墓等大量铁农具出土,种类也较多
A.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B.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C.手工冶铁业生产集中化D.农耕中普遍运用铁农具
6 . 战国时期,铁制兵器较为罕见,大多数只限于楚地。到西汉时期,铁制的长剑、长矛、环首大刀不仅能够被生产出来,而且如灯、釜、炉、剪等铁制生活器皿和杂用工具,都已被广泛使用。这一变化反映出西汉时期(     
A.铁器生产趋向生活化B.冶铁技术水平的进步
C.政府重视铁器的普及D.社会对铁器要求提高
7 . 据考古发掘,河南辉县战国墓葬出土了铁犁、铁锄、铁铲、铁斧、镰刀等铁器90余件。有学者认为,这可为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普遍使用铁器提供实物证明。这说明,战国时期中原地区(     
A.粮食产量出现显著增长B.冶铁技术已经领先全国
C.农业耕作效率得到提高D.民众普遍掌握冶铁技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元初王桢《农书》所载100多种农具,其中绝大多数宋代均已有之,并且构成一个相当完整的系列。这个农具家族中的多数成员,一直使用到新中国成立以后。这表明宋代(       
A.基本完成了传统农具的定型化B.南北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没有差异
C.小农经济处于持续不断衰退中D.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从考古发掘看,春秋到战国早期的铁器,多出自墓葬,且数量很少。例如在山西长治分水岭的12号墓中共发现430件随葬品,其中仅有铁(一种农具)4件;14号墓中共发现1005件随葬品,其中仅有铁铲3件,铁钁1件,其余多为青铜器。据此推知当时(     
A.铁器最终取代青铜器B.铁犁牛耕已少量出现
C.生产力并未完成转型D.青铜农具数量非常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