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甲骨文中有力字,字形就像农用工具耒。又有协字,如“三耒陈于田”之状。卜辞曰:“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其受年”。这反映出当时(     
A.农夫集体耕作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个体小农产生D.生产效率极大提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据史书记载,秦朝百姓借用铁制工具,因破旧不堪使用而损坏的,以文书上报损耗,官府收下原物而不令赔偿……秦朝定期进行耕牛选秀,牛养得好的人会得到奖励,养得不好的会受到批评教育或被刑罚处置。由此可见,秦朝(     
A.律法制度的宽容B.注重保障农业生产
C.以文书治理百姓D.基层治理效果较好
3 . 唐律规定:“诸故杀官私马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杀马牛者徒一年。”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敕:“累降指挥禁杀耕牛,州县或不奉行,纵令宰杀,或抬弁到官审验,因缘骚扰,仰令今后只依法勒耆保验实申官。”即发现私杀耕牛,应查验属实申报官府。这些规定(       
A.印证了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B.开创了律例合编的立法方式
C.折射出小农经济的重要地位D.有利于理学教化向基层渗透
4 . 战国时期,法家著作巾对农业耕作多有记载,《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如是耕者且深,耨(除草)者熟耘也”。《吕氏春秋·任地》载:“其溽六寸,所以间稼……地可使肥”。这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发展B.重农抑商思想形成C.井田制遭到破坏D.中央集权制度出现
2023-12-07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新学术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丰富多样的考古遗物展示了当时人们生活方式、农业活动及较高的建筑技术与手工艺水平,彰显了古代人类的智慧。下列选项中与之相关的有(     
①最早使用骨针缝制兽皮                           ②饲养猪和狗
③制作精美的玉器                                     ④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
2023-12-04更新 | 343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6 . 据考古研究发现,西汉中晚期以后大部分器物以素面为主,器物造型由商周以来的厚重变为轻巧,鼎、盒、壶等器物由过去的礼器逐渐变为容器,铜器铭文由物勒工名(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面)变为延年益寿、乐未央一类的吉祥文字。这些变化反映了(     )
A.手工业品的实用性增强B.社会崇礼思想的强化
C.官营手工业的逐渐衰落D.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对殷墟进行的科学考古发掘中,共出土青铜铲20件,绝大多数刃部均无使用痕迹,尤以侯家庄村北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铲为代表,造型奇特、纹饰精美(如图所示)。这反映出(     
A.青铜农具在生产中逐步推广B.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
C.青铜农具锋利耐用省力易用D.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安阳
8 . 《氾胜之书》记载:“凡麦田,常以五月耕,六月再耕,七月勿耕,谨摩平以待种时。”其大意为五月、六月对麦田进行两次翻耕后,七月进行耙地、耕地,进一步将土地“摩平”以保墒(保持一定土壤湿度),等到农历八月,冬小麦就适宜播种了。该记载(     
A.促使小麦成为主要粮食作物B.反映了农业动力领域的革命
C.说明关中地区实现一年两熟D.有利于精耕细作模式的推广
9 . 河西走廊地区发现了数千座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壁画墓,图1和图2是这些壁画墓中出土的两幅壁画。两幅图可用于说明当时(     

      

图1   撒种耕地图                                                图2   打麦场
A.庄园式劳作的出现B.铁犁牛耕全国普及
C.农业生产水平较高D.稻麦复种得以推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马王堆汉墓(西汉长沙国丞相家族墓地)出土的菱纹琦裞衣(赠送给死者的衣服)里有织入呈竖排的“安乐如意长寿无极”的吉祥语句,字体多为篆、隶,是目前已知出土丝织品中发现最早的成句文字。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西汉时期(     
A.尚未实现文字的统一B.官营纺织业技艺高超
C.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D.诸侯王僭越朝廷礼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