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铁犁铧用灌钢法制成B.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D.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023-01-10更新 | 4179次组卷 | 30卷引用: 辽宁省七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考古发现,中国一些古人类遗址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他们的陪葬品都是农具;而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这种变化说明
A.生产发展影响劳动分工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文明之初性别分工形成D.集体劳作正在瓦解
2022-03-22更新 | 2082次组卷 | 46卷引用:辽宁省协作体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3 . 秦汉时期铁农具的种类增多。就起土农具而言,有锄、插、镬、铲、犁等;收割农具主要是镰刀;斧、锛等手工工具与农业生产也有很大关系,如用于垦荒时砍伐树木。这体现出秦汉时期(     
A.铁犁牛耕成为主流生产方式B.精耕细作农业有所发展
C.政府高度重视生产工具革新D.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4 . 西周时期的耕作方式,被称为“藕耕”,《诗》记载“十千维藕”“千藕其耘”。下列项中对“藕耕”解读正确的是(     
①农夫集体耕作   ②大量使用青铜农具   ③精耕细作   ④依托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3-08-28更新 | 800次组卷 | 8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在辽西、辽北和辽东地区的辽代城址、窖藏和墓葬中发现铁制的农具,其形制与中原同类的器物完全相同。在昌图县、皂新县和北镇市等地,先后发现了侧面内部带有契丹文印记用来铸造铁犁的铜范。这些考古发现可用来佐证辽代(     
A.契丹民族已经完成了封建化B.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广泛
C.辽宁地区已具精耕细作色彩D.经济模式与中原地区一致
6 . 河西走廊地区发现了数千座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壁画墓,图1和图2是这些壁画墓中出土的两幅壁画。两幅图可用于说明当时(     

      

图1   撒种耕地图                                                图2   打麦场
A.庄园式劳作的出现B.铁犁牛耕全国普及
C.农业生产水平较高D.稻麦复种得以推广
7 . 现代研究汉史的学者指出,田庄的综合经营造成了田庄“闭门成市”、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这里的“综合经营”(     
A.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呈现出农工商兼具的特征
C.扩大了小农经济的规模D.脱离了国家控制与世隔绝
8 . 据考古研究发现,西汉中晚期以后大部分器物以素面为主,器物造型由商周以来的厚重变为轻巧,鼎、盒、壶等器物由过去的礼器逐渐变为容器,铜器铭文由物勒工名(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面)变为延年益寿、乐未央一类的吉祥文字。这些变化反映了(     )
A.手工业品的实用性增强B.社会崇礼思想的强化
C.官营手工业的逐渐衰落D.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9 . 《齐民要术》中有多处关于汉代犁耕的记述,关中地区以轻便无床的耧犁为典型,作条、下种、覆土一次完成,一牛一人,日种一顷;而同期辽东地区的“辽东犁”,属大型有床铧犁,“耕者且深,耨者熟耘”,“凡用两牛六人,一日才种二十五亩”。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
A.两地的经济交流少B.两地的自然差异大
C.两地经济类型不同D.犁耕技术推广艰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汤普逊在《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一书中指出,除了在饥荒时期之外,很少有小麦及其他谷物的地方性市场;至于葡萄酒、啤酒、羊毛、麻布、皮革、毛皮等的地方性市场,也是很少的。这反映了中世纪西欧(     
A.民众的生活水平较高B.相对封闭的经济形态
C.自治城市的兴起发展D.宗教禁欲主义的盛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