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7 道试题
1 . 河西走廊地区发现了数千座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壁画墓,图1和图2是这些壁画墓中出土的两幅壁画。两幅图可用于说明当时(     

      

图1   撒种耕地图                                                图2   打麦场
A.庄园式劳作的出现B.铁犁牛耕全国普及
C.农业生产水平较高D.稻麦复种得以推广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农业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产生,并延续至今。它诞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与自然的选择,即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农产品商品率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农业经营往往以一家一户为单位,集中式的大规模农业生产较为少见。传统农业知识与技术的延续往往依靠的是代际传承,这造成传统农业知识体系更新缓慢,相关知识与技术强调归纳与总结。

——摘编自韩贤克《中国传统农业与农业文明的发展探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结合所学,列举元明时期农业“相关知识与技术强调归纳与总结”的代表性著作。

材料二   1946年5月,随着国民党破坏和平的企图日益明显,中共中央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这一指示改变了抗战以来我党推行的“减租减息”政策,强调用和平的手段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然而,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五四指示”的局限性、不彻底性的缺陷显露出来,主要原因是没有无条件废除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权,提出的方式均为“有偿”,没有放手发动群众。土地改革运动在各个解放区进行也是不平衡的,有些地方的土地分配不合理。针对这一情况,1947年夏,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

——摘编自周锦涛《刘少奇与解放战争期间的土地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全国土地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指出这次会议“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的文件及其影响。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和完善土地政策,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从初期的“农民个体所有,家庭自主经营”到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两权分离”到新时代的“三权分置”。这些变革适应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确保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摘编自刘雅静《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政策的演进及基本经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综合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概述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调整的经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马王堆汉墓(西汉长沙国丞相家族墓地)出土的菱纹琦裞衣(赠送给死者的衣服)里有织入呈竖排的“安乐如意长寿无极”的吉祥语句,字体多为篆、隶,是目前已知出土丝织品中发现最早的成句文字。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西汉时期(     
A.尚未实现文字的统一B.官营纺织业技艺高超
C.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D.诸侯王僭越朝廷礼制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类社会最早的“突破”点在哪里?毫无疑问,就人这个物种而言,其最早的“突破”应当从学会制作工具开始,这一“突破”使得人最终与其他灵长类动物区分开来,在生物发展的树谱上成为主干而非旁支。就一部人类史来说,这一“突破”开启了一个重要的阶段,即旧石器时代,事实上,新石器时代的到来同样是一次“突破”。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旧石器时代的末端,人类已经有了宗教意识的萌芽,有了彼岸世界的观念。 在人类文明史上,东西方都曾发生过“突破”,“突破”不是西方的“专利”,并非只属于西方。

——摘编自吾淳《论早期文明的“突破”》

请以人类社会文明的“突破”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3-11-21更新 | 184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2024届高三11月联合考试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5 . 如图为河南省密县打虎亭发掘的东汉画像石。画像石的右边有一座高大仓楼,中部是一身穿长袍、面肥体硕的地主席地而坐。地主对面是缴纳地租的农民二人,地主家中的家丁在协助收缴地租。该画可用于研究当时(     
A.地主庄园的生产模式B.常平仓在郡县的设置情况
C.商品经济的繁荣局面D.租调制对农耕生产的影响
2023-11-18更新 | 134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宏图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物勒工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手工业管理制度,器物的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面,以方便监管和溯源,如至今依然雄伟坚固的南京明城墙,每块城墙砖都有勒名,其中“黄州府蕲水县”铭文城砖,刻录了十一级烧砖责任人。该制度有利于(     )
A.优化工艺流程B.提升工匠地位
C.保证产品质量D.推动技术传承
7 . 汉武帝听从白公建议而开凿的白渠,引泾水到栎阳,注入渭水,可灌溉田地4500顷;又听从庄熊的建议,引北洛水,开凿龙首渠,可灌溉万余顷田地。据此可知,汉武帝时期(       
A.黄河下游成为粮仓B.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农业区域特色明显D.注重改善耕作条件
2023-11-04更新 | 26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4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下图分别是出土于辽宁辽阳、陕西咸阳和福建崇安的西汉时期的大铁铧、装有鐴土的铁铧和铁耙。这些文物可用于说明西汉(       
A.南北方经济平衡发展B.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C.铁矿开采技术的进步D.冶炼生铁技术的开创
2023-11-02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在四五千年以前,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古蜀农业已进入锄耕阶段。相传大禹导江为沱,分引岷江上游洪水。先秦时期,成都平原的灌溉系统主要由人工河道、堰塘、大坝、渠、沟等组成,起着排洪和灌溉二重功能。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没有古蜀人千百年来积累起来的丰富治水经验和水利工程技术,就没有后世的都江堰。这也是成都平原农业经济开发四五千年,成都城市历经3000多年仍充满生机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生活在常遭洪水侵害的两河下游的苏美尔人,很早就学会了修建大坝,池塘、沟渠,各个村落在日趋复杂的灌溉工程的建设和维护中逐渐融合和统一。进入青铜时代后,大河两岸城市兴起,谷物成为城市最大的出口产品,平原上许多城市都建造了由运河、大坝、蓄水池、沟渠、引水管等控制的排洪灌溉系统。

即使是商代古蜀第一大城市三星堆,其遗址中也有被洪水冲刷过的痕迹;而美索不达米亚两河爆发洪水往往是在每年的46月,那时,春季谷物已经收获了。成都平原雨量充沛,而美索不达米亚一年中有8个月基本无降雨。因此,古蜀与美索不达米亚两地的灌溉系统各有侧重。乌鲁克、乌尔都曾经是平原上最大的城邦,先后称雄美索不达米亚。但是,它们也尝到了土壤盐碱化的恶果。与此相对应的是,美索不达米亚中部、北部地区地势较高,有天然的排水条件,而且,北部山地有足够的降雨,基本不需要灌溉,这使得巴比伦、尼尼微等“后起之秀”逐渐超越南部城市,成为国际贸易线上最重要的城市。

——摘编自邹一清《古蜀与美索不达米亚-从灌溉系统的比较分析看古代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蜀与美索不达米亚灌溉系统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蜀与美索不达米亚灌溉系统侧重点不同的影响。
2023-10-29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九师联盟(含蚌埠市)2024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汉朝曾多次发生牛疫,为此,汉武帝建元元年颁布诏令:“自牛疫已来,谷食连少。”东汉章帝时期也曾颁布诏书:“比年牛多疾疫,垦田减少,谷价颇贵,人以流亡。”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社会矛盾的尖锐B.疫病防治的艰难
C.牛耕技术的应用D.土地兼并的严重
2023-10-10更新 | 299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菁师联盟)榆林市靖边中学、绥德中学、府谷中学2024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