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21-22高三·全国·课时练习
1 . 中国古代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强化,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性质的变化,城市也呈现出新的
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选建在宽阔的关中平原上,一共有12座城门,一门三道,中间的门道专供天子使用,行人左出右入,城内的道路规整,布局与形制按照《周礼·考工记》进行设计营造。汉长安城的礼制建筑位于南郊,有宗庙、辟雍和社稷遗址等。统治中心位于中、南部,市场、民间手工作坊和闾里集中在城北。东市、西市具有重要的商业功能,由于城门管理严格,主要服务于达官贵族。汉长安城布局上所表现出的崇方思想、择中观念、规整的城门配置制度、棋盘式道路网,以及“前朝后市”和“左祖右社”的布局等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过程中有着典型意义,对后代都城的营建影响深远。

——摘编自徐卫民《汉长安与古罗马城政治功能比较研究》

材料二       自晚唐以来,江南经济区日渐崛起,至宋代,“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太湖流域“上田一亩,收五六石”“虽其田之膏腴,亦由人力之尽也”“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宋太祖即位之初便拟定“薄税敛”以奖掖商人,仁宗年间订立放松政府专卖品管制的“海行条法”,后南宋朝廷又重申此令。政府制定的各色税目,致使穷乡僻壤的农民也不得不入市。仕宦之人则“纡朱怀金,专为商旅之业有之……日取富足”。江南市镇不断兴起,“市井繁阜,商贾辐辏”。

——摘编自傅宗文《宋代草市镇研究》

材料三       中国城市由“传统城市”的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通商贸易成为开埠城市的经济主体,城市商业得到发展,洋行大量出现。兴办近代工业使中国城市化发展加快。这些城市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之旅。

——摘编自侯蕊玲《论中国近代城市产生发展中的几个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长安城的特点及其形成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江南市镇兴起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请选择阐释:①概括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特点。②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影响。
2022-12-20更新 | 165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湖南专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中国留学生开始接触到西方新兴的城市规划思想,在国内他们积极宣传欧美的市政改革和城市规划的理论与经验,呼吁以“分散主义”为原则进行田园城市建设;模仿西方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建立独立的住宅区;对城市私人房屋规划从位置、高度、材料等方面加以限制;关注城市的社会功能,主张发展公共娱乐功能空间;建立完备的城市规划法。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不安,统治者即便有心却也无力去实现这些乌托邦式的构想,城市底层人民的居住面貌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

——摘编自何刚《民国时期中国新型市政学者的城市规划思想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学习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受工业化大生产与集体主义思潮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我国借鉴了以邻里单位理论,发展起“单位大院式”的住宅小区模式,住宅作为基本物资按计划分配,一般企事业单位、机关都有自己的居住区,居住区内配有浴室、食堂、小卖部等基础设施。这一时期住宅建筑层数低而密度高,同一居住区内建筑样式单一、按行或列排列。这样的居住空间模式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一个中间阶段,同时也与集体主义思潮下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摘编自吴冬蕾《略论中国近现代城市居住空间模式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新型城市规划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城市住宅的新变化,并简要评价这一新变化。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早期,估计英国只有20%-25%的人集中在城镇;1801年英国有33%的城镇人口;1851年,有一半以上的人居住在城镇里。1851年,英国的制造业城镇有53座,而矿业城镇也有26座。到1851年,英格兰和威尔士5000人以上的城镇有563个,苏格兰万人以上城镇有36个。英国城镇化全面推进,逐渐形成了近代城镇体系。

1801-1851年英国城镇人口增长信息表

城镇类型

1801年平均人口数

1851年平均人口数

年增长率(%

首都伦敦

959000

2362000

1.82

郡城

6000

14000

1.61

滨水城镇

5000

19000

2.56

海港

16000

49000

2.19

制造业城镇

14000

46000

2.38

矿业与五金城镇

13000

42000

2.34

总计

14000

40000

2.05

——摘编自陆伟芳《英国城镇化与郊区化发展的路径与特征》

材料二   1950-1970年中国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表

城市人口年增长率(%

1950-1955

1955-1960

1960-1965

1965-1970

1970-1975

市镇总人口

8.7

11.8

-4.4

2.0

2.2

市镇非农业人口

6.1

9.5

-5.5

0.5

2.1

——根据有关年份全国人口统计年报计算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以来英国近代城镇体系形成中呈现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城市化和19世纪以来英国城镇化进程的不同之处。
2023-06-21更新 | 102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郴州市九校联盟2023届高三高考适应考历史试题
4 . 近代以来,世界各地城市人口日益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的英国,往昔那种田园诗般的风情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忙忙碌碌的工业化的世界。在英国,灰暗的厂房成片地在乡村建起,城镇里到处竖起了高耸的烟囱,工厂里回荡着机器巨大的轰响,高炉前闪耀着铁水的光芒。工业已经成为英国的经济支柱,到1850年,英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60%,铁产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国家铁产量的总和,煤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棉布占全球的一半以上。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中国早期城市化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下产生的,又是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结构中展开的。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有很大的不平衡性,虽然城市化与近代化浪潮由沿海通商口岸向着周边区域扩散,但沿海城市与内陆省份城市在近代化进程中产生了很大的差异,沿海和沿江城市迅速扩张,而广大农村与内陆地区处在工业化进程之外,这种城市化格局使得中国城市化进程缺乏后劲,这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后来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李明伟《清末民初中国城市化趋向述评》

材料三 租界内康庄如砥,车马交驰,房屋多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突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会审公廨、中西邮局、海关、银行、领事馆、电报局、巡捕房、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

——李维清《上海乡土志》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兴起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城市化进程对近代上海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