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1世纪开始,英、法等西欧国家进入城市复兴阶段。从中世纪的农奴中产生了初期城市的市民,从这个市民阶层中发展出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在英、法王权强化的过程中,城市曾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国王给封建主领地上的城市颁发特许证书,既削弱了割据势力,又博得了城市的拥护,把持市政的城市贵族一般都支持国王。城市中文化教育发达,到12世纪末城市培养的法学家成为国王统治机构中的重要成员,教士不再是国家文官的唯一来源了。

——根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等整理

材料二   英国对亚非拉殖民地的掠夺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财富。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的城市自发形成,城市像雨后春笋般争相发展起来。从1750年到1850年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0%提高到了50%。1801年,全英国超过百万的城市只有伦敦,人口是第二大城市利物浦的11倍。而到了1861年,全英国就已经有16个城市人口超过了10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东南一带原来经济发展很好的城市都逐渐衰落,新的城市都建立在西北部地区,而英国的人口和经济投资也向北移动。由于城市发展迅速和密集,不同类型的城市分工也出现了。大致可以范围四类:工业城市,交通枢纽型城市,休闲型城市和综合型城市。

——摘编自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复兴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其原因。
2022-07-16更新 | 159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以后的中国社会,开始走上中国的现代型。第一是中央集权之更加强,第二是社会阶级之更消融。魏、晋以下的门第势力,因公开考试制度之长期继续,已彻底消灭,商业资本难于得势,社会上更无特殊势力之存在。我们若把分裂性及阶级性,认为封建社会之两种主要特征,则宋代社会可说是距离封建形态更远了。然而正为此故,遂使宋代社会,在中国史上,显为最贫弱,最无力,一个中央政府高高地摆在偌大一个广阔而平铺的社会上面,全国各地区,谁也没有力量来推动一切公共应兴应革的事业,像水利兴修,道路交通……一到金胡南下,中央政府崩溃,社会上更无力量抵抗或自卫……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市民性社会或者也称市民社会,首先是基于新市民阶层的基础之上……为此它需要特定的机制:市场、批判性的舆论、拥有宪法和议会的法治国家。在这个社会政治性的目标中包含了一个新的生存蓝图,它立足于工作、成就和教育(而非出身),立足于理智和对理智的公开运用(而非传统),立足于个人竞争以及伙伴式的共同体之上,它批判旧政体的核心元素;反对专制、反对世袭特权、反对等级的不平等、也反对教会——宗教原教旨观念。该计划虽然植根于新形成的市民阶层,但它却趋向于一个针对所有人的计划,它是一个全方位的模式,它基于全体市民——公民意义上的全体市民——的自由、平等和参与(编者注:本文是尤尔根柯卡对18世纪至19世纪早期德国市民阶层和市民性的探讨。)

——节选自尤尔根柯卡在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的演讲稿


(1)根据材料一,概述宋代“平铺社会”的表现,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德国市民社会的特点。
2020-08-25更新 | 243次组卷 | 22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国际学校2020届高三模拟试题(二)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明清城市奢靡之风。这股风气先由城市传到市镇,再影响到周围的农村。而且奢靡消费风气波及到社会下层,使过去官方所订立的身份等毁制度崩解。人民对城市的观念亦有改变,不再把城市当成权威所在地而视为畏途。城市文化也在这时有了进步,尤其是印刷技术的进步带动了出版事业及新闻传播工具的多元化。小说的普及流传是在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戏剧作家,而且在城市产生了许多有名的戏班。

——摘编自巫仁恕《激变良民——传统中国城市群众集体行动之分析》

材料二清朝末年(新政时期)至解放期间,中国城市改造体现在诸多方面:城墙被拆掉,商业利益的重要性超越了传统城墙提供的安全感和威严性;街道被拓宽拉直,并铺设成柏油路,设置照明街灯,植树也成为建设“花园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广场和体育场等新的公共空间的开辟,最明显的是,天安门被改造成一个公共广场;图书馆、礼堂、电影院和百货公司等新式建筑物的出现,促进了新形式的人际交往和新型社会关系的出现。

——摘编自周锡瑞《重塑中国城市——城市空间和大众文化》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和晚清民国时期城市发展的异同,并指出导致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的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