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主题一     村落的产生

材料一 人类自诞生以来在其99%以上的时间里都生活在没有国家的社会里,公元前3500——前3000年一些地区率先独立形成国家,随后在印度河流域、中国黄河流域、墨西哥河谷和秘鲁沿海等地分别形成国家。......早期国家是从中心村落与周边从属村落构成的村落群这样的小型部落国家脱胎而来,有的发展为城邦国家,有的则演变为乡村国家或邑制国家,但总的发展趋势是国家规模越来越大,城邦国家和诺姆国家(以主神庙为中心形成的小型原始国家)这样的小型国家在激烈竞争和对抗的国家体系中逐渐走进死胡同。中型国家特别是大型国家比起小国寡民的小型国家来说生存下来的概率更高。因此,王国、帝国等中型、大型国家才逐渐成为国家规模这个维度上国家形态的主流。

——何增科《早期国家与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材料二   约为公元前2200—1700年的哈拉巴文化已经进入古印度的文明时期。在其遗址上已发现的2000多枚印章上,都或多或少刻有文字。文字的符号有些是象形的,也可能有些是表示音节的。哈拉巴文化的几百个遗址中包括了众多的小村落遗址,但是能够体现这一文化特色的仍然是城市。城市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包括卫城和下城两个部分。在众多的城市遗址中保存完好的是摩亨佐·达罗。其下城分为许多街区,街区里建筑物的大小各有不同。根据各家建筑物的差别,可以推知当时社会是存在贫富阶级差异的。从卫城的巨大公共建筑物和粮仓的存在以及下城的街道规划,都可以看出当时已有掌管支配权力的国家机构。这说明当时的国家都是不大的城市国家,由中心城市和周围一片农村地区组合而成。

——摘编自《世界史•古代史》(上卷)吴于廑、齐世荣

主题二     集镇的出现

材料三   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积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必2

材料四  明朝初年,汉口只是一片与汉阳城紧紧相连的荒滩,人迹罕至。成化年间,汉水改道,这里成为天然的避风良港。各处商民在此建房造屋,商船也来此停泊,市场开始出现。明朝末年,汉口已成为“甲于全楚”的商业巨镇。汉口镇的兴起使其在全国的经济地位迅速上升。到了清朝嘉庆、道光年间,汉口镇的市场规模更加扩大,商业分工也日趋繁细,形成了白布街、花布街、棉花街、衣服街等各具特色的专业街肆,涌现出叶开泰药店、汪玉霞茶食店、永兴和粮行等风格独特的名店名铺。

——教材选必2《经济与社会生活》“历史纵横——汉口镇的兴起”

主题三     城市的产生

材料四   在中古时期,阿拉伯的中等城市一般都建有数十座规模不一的清真寺,大城市则建有数百座风格迥然的清真寺。城内医院、学校、商店、旅馆、澡堂、作坊、清真寺、图书馆、广场、教堂、公园、市场、书店、钱庄、水塘、墓地以及娱乐场所等基本设施一应俱全。由于阿拉伯大部分地区气候炎热,因此,市区内建有许多公共饮水处,免费供过路行人饮用。中古时期兴建的阿拉伯城市开罗、巴格达等,以及在该时期得到蓬勃发展的麦加、突尼斯、犬马士革等城市,经过千百年的风云变幻和洗礼至今仍在阿拉伯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摘编自李荣建《中古时期阿拉伯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材料五   在意大利,东哥特王国首都设在拉文纳,到伦巴第王国时期转为帕维亚,这两座城市均得以迅速发展。罗马帝国崩溃后,这两座城市在东哥特王国的统治下依然得到发展。欧洲北部位于莱茵河支流默滋河流域的凡尔登、于伊、那慕尔等港口城市从8世纪后半叶发展起来,并带动了腹地城市的发展。那时这些港口城市主要从事地方性贸易,它们对人口的增加、农民的富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有些港口发展成为中世纪的工业城镇。随着基督教的合法化并进而成为罗马帝国国教,过去位于古代城市城墙外的墓地成为教堂所在地,所以中世纪的一些城市既是圣城,也是亡灵之城。而且,在教堂和修道院周围兴起的市场往往成为城市发展的起点。

——摘编自朱明《多元视角下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形成》

主题四     世界各地民居

材料七   产生于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收录了九千多个汉字,并一一进行了结构分析,揭示了一些文字的本义。通过对其中有关建筑的汉字的分析,可以探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特点。如穴,《说文解字》:“土室也。”从考古来看,旧石器时代的北京周口店北京人和北京山顶洞人住的都是天然洞穴,而到了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已经出现了半穴居的房屋,即从地面向下挖一定的深度,形成一个坑,然后在上方覆盖一个顶。而“穴”字反映的就是这种半穴居的建筑。与“穴”相对的一个字就是“巢”,《说文解字》:“鸟在木上曰巢,在穴曰窠。”有巢氏的传说即暗示了人类在树上筑屋居住的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宀”之类的平地而起的建筑便产生。“宀”,《说文解字》:“宀,交覆深屋也”。如“宫”,《说文解字》:“室也。”从甲骨文的形体来看,中间的两口分别是屋顶斜面所开的通气孔和下面开的门。

——摘编自黄思贤《从《说文解字>中的相关字看古代建筑的特点和发展》

材料八   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多样,反映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着民情、民俗和乡土气息,也散发着儒家文化的精神气质。如皖南建筑,地域要求依山傍水,尊重山水等自然地貌,建筑融于山水之间,达到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思想;如福建土楼,建造中用八卦择地定位以求镇宅辟邪,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强调人物同构、中为至尊的思想,在土楼的建筑空间、建筑装饰上潜移默化地传递中国传统礼教思想;如四合院中正房建于主轴线上,多坐北朝南、正房由主人居住,它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摘编自石开琴《浅析中国古代民居的建筑结构的特点》

材料九   四合院是古代中国北方平原地区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形式上以东南西北建房,合围出一个院子。院北的正房高大敞亮,通风好,冬暖夏凉,最适宜居住,是长辈的居室,也是家庭成员们集中活动的地方,俗称“上房”。院子东西各建厢房,是晚辈的住处。后院的北边建后罩房,安置女眷、女佣或用作储藏室,所谓“深闺藏秀”。主院、跨院、别院或花园之间,通常都筑墙来限隔,又有随时能够启闭的门来连通,以适应中国传统家族中的分房,有维持着分房不分家的传统习惯。

——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十   宋以来,农民们也被卷进了流通经济的汪洋大海中。他们生产超过自己消费、为了销售的物产,或者相反的,从别人那里购买自己没有生产的生活必需品。而这个行为不是在自己的村庄内部、左邻右舍之间进行,而是在更为广域的,通过专门做些生意的商人进行。由此,在农村地域出现了进行交易的恒常性设施。其小规模的一般在陆路的等街道两边或者是船停泊地出现的商业集落。

——[日]宫本一夫等《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材料十一   18世纪以前,英国经济最发达和人口密集的地区是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部。18世纪以后,人口向西北地区移动,在丰富的煤矿产区,出现了新的工业中心。村镇就变成小城市,而小城市又变成大城市。资本家和工厂主为获取廉价原料、劳力和销售市场,赴乡村不断建设新厂,围绕这些新厂不断形成新的工业城市,它们在旧的工业城市周围接二连三地聚集起来,形成了工业城市带。城市中劳动人民居住条件恶化,形成贫民窟;而资产阶级在环境较好的地区建造舒适的高级住宅别墅。城市的盲目扩展、城市化的无序开展,也造成了城市布局的混乱,形成大量的、紊乱的人流、物流,造成车辆剧增和交通堵塞。

——摘编自郭笑撰《西方城市化理论、实践与我国城市化模式的选择》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大标志。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类历史上“率先独立形成国家”的地区的地理位置,概括说明人类早期国家产生与发展的基本特点。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集镇出现之初,主要目的是什么?
(4)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集镇发展的新特点。16、17世纪的安特卫普和汉口都是“转口贸易”中心,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两个城市崛起的共同因素。
✱能力提升✱
(5)根据材料五,概括中古时期阿拉伯城市的特点。
(6)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中世纪城市形成的历史条件。
(7)根据材料五、六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城市建设和发展产生的影响。
(8)根据材料七,概括古人居所的选址历程并分析其原因。
(9)根据材料八,指出中国古代民居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历史纵横✱
(10)根据材料九,概括中国北方古民居的设计理念。结合所学,分析世界各地民居建筑形制差异较大的原因。
(11)根据材料十,结合所学,分析宋代集镇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在政治上产生的影响。
(12)根据材料十一,概括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近代西方城市化的影响。
2023-11-27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10·选必二第10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22-23高三上·吉林·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英国政府迫于各界的压力,开展了一系列对“城市病”治理措施。英国政府在对空气污染的治理上,通过了一系列相关的法案。1843 年,议会就通过了炉灶排放,烟尘和控制蒸汽机的法案; 1863年议会又通过了《碱业法》,以减低在制碱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毒气体。对于城市的住房问题,政府出台了四部《工人住房法》,要求英国政府机构为工人提供更多廉价的可租赁住房。在公共卫生方面,英国政府于1848年颁布了《公共.卫生法》,开辟了国家监管公共卫生的制度。从1848 到1854年,全国共成立了182 个地方卫生委员会,它们主要负责清理街道、排放污水等任务。同时,各个城市也颁布了地方法规,改变了垃圾处理、供排水等的方法。

——摘编 自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以前,英国政府基本上把城市基础设施视为自然垄断的福利性产品,主要采取政府投资运营的模式,即财政出资、公共管理部门经营管理。这一做法导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建设项目成本高、工期长等问题。1979 年撒切尔政府上台.以后,极力推崇市场机制和市场力量,开始推行以市场化为基本取向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通过改革,英国政府逐步减少对基础设施的直接投资,不断扩大利用社会资本的规模将市场机制运用到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

——摘编自何建文《英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市场化改革的几点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 ,概括近代英国解决“城市病”问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城市基础设施运营的发展趋势,并分析此趋势出现的背景。
2022-11-03更新 | 156次组卷 | 3卷引用:模拟卷02-2023年高三历史对接新高考全真模拟试卷(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早期,估计英国只有20%-25%的人集中在城镇;1801年英国有33%的城镇人口;1851年,有一半以上的人居住在城镇里。1851年,英国的制造业城镇有53座,而矿业城镇也有26座。到1851年,英格兰和威尔士5000人以上的城镇有563个,苏格兰万人以上城镇有36个。英国城镇化全面推进,逐渐形成了近代城镇体系。

1801-1851年英国城镇人口增长信息表

城镇类型

1801年平均人口数

1851年平均人口数

年增长率(%

首都伦敦

959000

2362000

1.82

郡城

6000

14000

1.61

滨水城镇

5000

19000

2.56

海港

16000

49000

2.19

制造业城镇

14000

46000

2.38

矿业与五金城镇

13000

42000

2.34

总计

14000

40000

2.05

——摘编自陆伟芳《英国城镇化与郊区化发展的路径与特征》

材料二   1950-1970年中国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表

城市人口年增长率(%

1950-1955

1955-1960

1960-1965

1965-1970

1970-1975

市镇总人口

8.7

11.8

-4.4

2.0

2.2

市镇非农业人口

6.1

9.5

-5.5

0.5

2.1

——根据有关年份全国人口统计年报计算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以来英国近代城镇体系形成中呈现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城市化和19世纪以来英国城镇化进程的不同之处。
2023-06-21更新 | 102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郴州市九校联盟2023届高三高考适应考历史试题
4 . 城市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城市化的发展和城市人口变化密切相关。唐朝至明朝的城市化率都在10%左右,而战国时期城市人口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20%,唐代城市总数在1000个以上,宋代新发展起来的城镇有80处,拥有10万户的城市由唐代的10余个增加到40个,明代大中城镇数量增加到1000个,而世界人口城市化率在1800年仅为3%。1834年,中国关内的18个省共有城镇中心地1653个,城镇人口占总人数的比重5.1%,这与世界城市化水平相比,则毫不逊色。

——马侠《中国城镇人口迁移》

材料二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人口城市化率从1843年1.0%上升到1893年的6.0%,而世界人口城市化率在19世纪40年代初到本世纪40年代的一个多世纪里,已经从5%上升到28%,其中发达国家有半数以上人口从乡村转移到了城镇。1800年,全世界人口最大规模也就是百万人左右,而且数量很少,西方城市根本没有一个超过100万人口,伦敦最大,也只有959310人。但是到了1900年,出现人口超过百万的大都市11个,其中包括柏林、芝加哥、纽约、费城等在内。

——何一民《城市发展周期初探》


(1)依据材料一说明鸦片战争前中国人口城市化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中国人口城市化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大约在距今4000~5000年间,中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即先后出现了一批早期城市,这些城市都是区域性的政治、军事中心。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各地形成了大批城市,这些城市的出现都是中国统治者为了建立政治中心、军事据点而建立起来的。

——周执前《古代城市发展道路的规律及其社会学意义》

材料二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明代中后期,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广东茂名梅篆墟,地处水陆交驰的交通线上,各地商人来这里坐肆列市。清初叶梦珠记述,松江府朱泾镇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松江府新场镇以盐场新迁而名,赋为两渐之最,是著名盐业市镇。正德年间《姑苏志》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15里,西至震泽镇30里,至南浔镇50里。

——摘编自《中国全史》,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材料三

1949~2013年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城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城镇化发展的原因。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江南市镇在功能上有何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