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0 道试题
1 . 下表为1846—1905年英国建筑师在上海、汉口、天津、北京等四地的分布情况统计。这体现了(       

城市

人次

年份
上海汉口天津北京
1846—186014300
1861—18751201900
1876—18901931020
1891—1905353206714
A.晚清外交的不断退让B.英国势力范围的扩展
C.列强侵略方式的转变D.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
昨日更新 | 38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山东高考历史真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城市建立初期依附于农村及封建主,但城市居民有一种强烈的共同意识,那就是以和平方式要求领主承认城市自治;如果这项要求被拒绝,就改以暴力方式,很快城市取得自治。自治城市是当时经济、商业中心,其新的生活、消费方式深深地诱惑着封建主阶级,他们在痛苦、羡慕和无奈的感情下,纷纷以住户和消费者的身份住进城市,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其货币的所有量。最初的做法是用货币地租代替实物和徭役地租,或雇工经营土地;一部分人转向经营工商业或金融、航海业,甚至将目光投放于海外,一批批受到封建主支持和鼓励的海外航海探险队踏上征程。同时,贸易平等原则也逐渐适用于人与人之间,人们将封建庄园中等级与身份隔离的意识逐渐淡忘。

——摘编自胡杨《浅论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复兴对封建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工业革命开启西欧工业化,大量农村人涌入城市,生活理念、思想观念逐渐与城市趋同。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欧主要国家都大力兴建乡村基础设施、完善和提升公共服务体系,城乡差别因而缩小,乡村经济结构和人口从业结构也“类”城市化。然而这一过程以牺牲乡村为代价,大肆从农村攫取生存资源,乡村的发展空间被挤压;乡村经济结构及发展方向以为城市控制的市场为转移,农村工作机会流失,大量青壮年外出,留守老人更感精神孤独。政策的制定者往往来自城市,制定规划时常常出于各种目的而忽略相关重要信息,以致缺乏全局性,城乡越来越同质同构。

——摘编自刘景华《工业化以来西欧的“乡村城市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西欧城市实现自治的主要路径及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西欧近代的“乡村城市化”。
7日内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徐州,南通等市高三高考考前打靶卷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高层建筑于19世纪末开始出现,19世纪中叶以前,欧美各国的城市建筑一般都在6层以下,主要原因在于垂直交通的限制。1852年,美国的奥蒂斯兄弟公司发明蒸汽动力升降机。1889年纽约的迪马列斯特大楼安装了主要用于运货的电动升降机,从此名副其实的“电梯”出现。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高层建筑出现的主要原因并略述从中获得的启示。
7日内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天津市河东区高一下学期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历史试卷
4 .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欧美城市中的音乐厅、剧院、公园和游乐场等娱乐场所纷纷兴起,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同时,工人阶级也开始享受到新的消费品和服务,如衣物、家具和化妆品等。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欧美国家(     
A.社会分化现象得以缓解B.工业化得到迅猛发展
C.城市居民生活状况改善D.工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7日内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定远县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国初年,随着皇城墙被拆除,封闭的皇城被改造成了人人可以自由通行的开放空间,皇家坛庙园林也陆续开放为公园。1915年,北洋政府对正阳门瓮城进行改造,同年,展修京都环城铁路工程如期竣工,次年正式通车。这些市政工程便利了城市交通,促使北京的城市功能和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1957年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草案)》提出,北京要建设为现代化的大工业基地,对旧城改造的力度也要加大。在此背景下,大会堂、历史博物馆等十大建筑和圆明园等多处公园相继建成或开放。进入1960年代,“先生产、后生活”指导思想的延续,导致北京出现了基础设施缺口极大、违章建筑涌现、房屋居住条件变差、生活环境遭到破坏等一系列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相继推行了历史文化保护区带动旧城有机更新、商业开发带动危改等新方法,同时颁布了相关鼓励配套政策。这些新方法新政策高效推动了城市更新的实施,短时间内补充了生活基础设施短板,优化了城市功能与布局,也建设了一批国际化高品质功能区,为北京的财政收益和居民生活改善带来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马红杰《北京城市更新发展历程和政策演变》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北京城市建设”提炼一个观点,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7日内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百师联盟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租房现象兴盛是宋朝一大社会问题,这在东京和临安尤甚,房屋租赁也成为两地最赚钱的行当。宋代租房群体除商人外,还多出了一个官僚士大夫群体。他们多因官员铨选制度、避籍法、迁转法以及三年一次的磨勘法等制度影响,使“待阙”和“宦游”成为其生活常态。此外,三年一次的科考,也使浩浩荡荡的科举大军涌向京城,如“宣和元年,诸道进士赴省试者几万人”,名落孙山者,会选择长住京师,以备来年再考。

——摘编自刁培俊《宋代的租房购房政策与风俗》

材料二

据统计,民国京、津、沪、宁等城市约有20%的家庭是居住在自家房屋;高级公务员、大学教师、医生、律师、买办多租住于四合院(传统院落)、花园洋房、公寓等,其他群体如小职员、低级教员、工人等多分租一个四合院的不同房间、洋房阁楼以及棚户区的单间等,平均每间居住约3个成年人。房租在工人阶级的消费占比较高,因此他们多以火炉、煤油灯等传统工具生活。面对房租上涨,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掀起了广泛的减租运动。1938年后,重庆、昆明等西南城市房租猛增,并迫使当地政府出台《居屋租赁规则》,对房东权利予以限制,并鼓励房主出租空房。1945年后,国民政府又在京、沪、宁等地出台《房屋租赁条例》《房屋租赁纠纷处理办法》等文件,规定:租金按月支付,租金最高额由政府根据当地经济状况予以限制,成立房屋租赁调解委员会,以及对在市区自建住宅的居民予以免征一定年限的土地税等。

——摘编自李自典《民国时期城市租房生活管窥》

材料三

2010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把保障房(含公租房)作为一项重要民生问题来抓,更将其上升到政治任务的高度。各地政府努力为公租房建设提供低价用地和建设资金,并以公民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利息收益作为公租房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还免征房地产企业建造公租房涉及的印花税。截至20119月底,全国保障性住房(含公租房)开工总量达986万套。

——摘编自徐东辉《中国公租房制度创新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租房现象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租房市场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国民政府的租房举措相比,当代中国的公租房政策的进步性。
7日内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押题卷(三)历史试题
7 . 1835年,美国巴尔的摩、波士顿、纽约、布鲁克林和新奥尔良诞生了一些煤气公司,为工厂以及部分有钱人的私人住宅提供照明。四十年后,美国煤气公司已达到四百多家,大城市街道已普遍用煤气照明,而居住于小城镇和农场的人仍以使用蜡烛和油灯为主。由此可知,当时美国(       )
A.城乡之间经济差距日益拉大B.近代化发展具有区域不平衡的特点
C.社会贫富分化问题依旧严重D.新技术推广与城市化进程相辅相成
7日内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押题卷(三)历史试题
8 . 下表是1867年和1910年德意志(德国)城市人口居住分布情况。居住情况的变化折射出当时德国
时间中心城市 (%)市郊区 (%)远郊 (%)
1867年592417
1910年111970
A.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B.国内统一市场逐渐形成
C.城乡间经济差距的缩小D.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
7日内更新 | 29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9 . 18世纪晚期以来,英国城市中新建的住房逐渐失去了生产功能,开始单纯以居住为目的。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贫富差距的扩大B.住房条件的改善
C.城市功能的变革D.工业革命的推进
7日内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高中创新联盟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园产生于18世纪末的欧洲,19世纪开始在美国流行,此后相继出现森林公园、国家公园等多种类别。国内最早提及森林公园的报刊是1905年留日回国学生主持的《大陆报》。晚清出使人员已观察到西方各国城郊广设园林,并“讲求种植之法”。1919年,留美归国后即任广州大元帅府秘书的孙科撰写《都市规划论》,在其领导下,广州市自1921年成立市政厅以来,积极筹设市内公园、添植树木。自1931年起,国民政府先后三次下令全国主要城市筹建森林公园、栽植树苗。同年7月,北平市政府令社会局核查适宜之地,后协商在天坛、先农坛、日坛、地坛设森林公园。在民初市政改革期间,其中几处已先后设为公园,均向市民开放。在时人看来,国民政府在城市内外的植树造林运动,大体是“说而不行,行而不远,敷衍门面”,故常有“年年植树,无日成林”之叹。

——摘编自左承颖《“森林”进入城市:民国时期森林公园筹设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森林公园作为国有林场的“林副产业”而生。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森林公园的诞生便是国有林场对经济利益追逐的结果,这样的价值导向直接指引森林公园走上了旅游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将经济利益作为追逐的首要目标,相关建设也都以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为导向,表现出明显的旅游目的地的特征。1998年,林业发展战略转型后,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开始推动森林公园建设与地方发展规划的有机融合,森林旅游博览会和森林旅游节等节庆活动的举办,推动森林公园逐渐融入老百姓的生活。2002年党的十六大后,森林公园作为“满足人们生态文化需求的一项重要社会事业”和“自然保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提出并开始付诸实践。进入新时代,进一步强化了森林公园“禁止开发区域”和“自然保护地”的性质,森林公园的自然保护地属性基本确立。

——摘编自王娜《中国森林公园近40年发展的嬗变逻辑与实践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森林公园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森林公园的嬗变路径,并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近代以来影响中国森林公园建设的主要因素。
2024-06-15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