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0 道试题
1 . 20世纪初,中国东北地区爆发鼠疫,俄国和日本以清政府无力控制疫情为名,要求独立主持东北防疫事宜。外务部施肇基坚决反对俄、日的主张,并进一步提出只有控制住疫情才能堵住列强之口,而且主持东北防疫的绝不能是外国人。由此可见,当时东北的防疫(     
A.坚决反对国际医疗援助B.遏止了西方列强侵华野心
C.关乎到民生与国家主权D.确立了近代公共防疫体系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疟疾是一个全球广泛关注且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自古以来,中国持续关注疟疾防治,取得了辉煌成就。

战国至西汉

《黄帝内经》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其中专篇论述疟疾的病因、症状和疗法。

魏晋南北朝

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民间抗疟验方。

1693年康熙皇帝患疟疾,服用法国传教士洪若翰等进献的美洲金鸡纳霜,迅速痊愈。

近代

奎宁、氯喹等抗疟西药小规模引入中国。受国外技术垄断、国内医药工业落后等因素影响,导致其价格昂贵。

新中国初期

1967年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下,卫生、高校院所、医药化工等部门进行科研大协作。经过艰苦攻关,青蒿素等抗疟药物的成果得以问世。

改革开放以来

青蒿素类复方药由世界卫生组织向全球推广。屠呦呦获得 2015年度诺贝尔奖。2021年中国获得世卫组织无疟疾认证。

——摘编整理自余凤高《致命的亲吻:疟疾的历史》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中国抗疟历程”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3 . 古代中医药学博大精深,近代以来西医进入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学焕发新活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药的发现与应用,中药学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与人们的生活、生产,以及防治疾病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中药的各方面理论也是从无数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中药学的理论基础,是古代朴素哲学,突出表现在人与自然,人机体内部的整体性和宏观性,因此,中药理论并不从具体微观成分出发。

——陈信云《中药学》

材料二   1825年,英国医生郭雷枢随英国商行到广州,开办了一家诊所,为广州的中国居民及外国人治病。由于大量的英国散商船只及美国商船几乎都没有随船医生,于是,郭雷枢向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建议在黄埔建立了一所“海员医院”。1834年,美国医生伯驾受美国教会的派遣来到广州。当时岭南地区眼病患者十分普遍,而中医向来不善眼科。于是,伯驾创办了眼科医院。1838年,中华医务传教会成立,试图“通过为中国人治病来向他们展示基督教实际的慈善”。

——董少新《19世纪前期西医在广州口岸的传播》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医著作在苏联、朝鲜出版,中医专家为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外国政要治病、随援外医疗队出国。文革期间,我国为朝鲜、越南、老挝、阿富汗、刚果等友好国家培养中医学留学生。1975年中药针灸医师代表团赴日参加学术年会,自此中医出国不再只是去执行外交任务了。198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与欧美发达国家的相关部门签署了交流与合作协议。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医留学生教育扩大并形成规模,合作办学则在20世纪90年代有新的突破;据统计,1992年中药总销售额125.7亿元,出口创汇4.5亿美元。截至2018年,中医药已经在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得到运用,有86个国家政府和中国签订了有关中医药的协议。

——朱建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外传历史、途径与海外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药学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中药学方面的两部重要典籍名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鸦片战争前西医在广州传播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前后我国中医外传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上述变化的成因。
4 . 20世纪60年代,我国农村掀起了“两管、五改”工作,“两管”就是管水、管粪,“五改”就是改良饮水、厕所、畜圈、炉灶、环境。这项工作()
A.解决了农村公共卫生问题B.顺应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C.利于强化农民的卫生意识D.体现了乡村成为医疗工作的重点
5 .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硕果累累。同时,也形成了一些特色鲜明的做法。下列选项中,体现“鲜明特色的做法”的是
A.建立基本医疗卫生体系B.迅速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C.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D.大幅提高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6 .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怎样完善医疗保障体系的?
7 . 农村合作医疗是由群众集资、采取预付医疗保险金的形式,解决群众基本医疗保健问题的一种医疗保健制度。世界卫生组织等的考察报告中指出:“中国农村实行的合作医疗制度,是发展中国家群众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范例。”这一制度
A.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B.适应中国国情但难以在世界范围内推广
C.在全国整齐划一的模式下进行D.随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而被废止
8 . 从19世纪60年代起数年内西式医院遍布中国各地,“凡是有传教士的足迹,就有西式诊所和医院”。据此可知,西式医院的发展
A.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B.得益于传教士的推动
C.受到了开明人士的支持D.源于西医自身的优势
9 . 2020年春,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中国众多小区实行封闭管理,测体温﹑戴口罩等成为人们自觉抗击疫情,加强自我防护的重要措施。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我国
A.人民健康意识提高B.医疗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C.文明生活方式形成D.公共卫生观念得到深化
10 . 据史料统计,1981-2010年我国婴儿死亡率基本一直呈现下降趋势(见下表)(单位:%)
1981年1990年1996年2000年
全国34.6832.8933.0328.41
男婴35.5632.3630.4523.92
女婴33.7233.4836.0433.75
2001年2002年2010年①2010年②
全国22.2120.203.8213.93
男婴18.6818.513.7313.62
女婴26.3522.263.9214.30

注:①数据源于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国家统计局人口就业统计司的《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②数据源于国务院第六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12年9月2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上发布的《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一文。
形成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在于
A.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B.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确立
C.经济发展及国家高度重视医疗事业D.爱国卫生运动与公共卫生的普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